继续继续主要是闲着没事干
那就加更吧!
还请拜托拜托支持一下原贴
https://www.mcbbs.net/thread-1414920-1-1.html
构架的立面设定
屋顶端部处理
1.四阿殿脊榑增出(图2—34)
《法式》卷五造角梁之制有:
“凡造四阿殿阁……如八椽五间至十椽七间,并两头增出,脊榑各三尺
(随所加脊樽尽处,别施角梁一重,俗谓之吴殿,亦曰五脊殿)”。
为何脊榑增出三尺的规定局限于以上少数几种椽数和间数的房屋?
原因很明显:
五间四椽、五间六椽、七间八椽、九间十椽、十一间十椽、十一间十二椽的四阿殿,平面接近2:1
正脊有足够的长度,不必增出。
唯有上述两种情况,既属常用,又感正脊局促,因此《法式》才制定 脊榑增出之法
不厦两头造屋顶的出际
先解释下“出际”
“出际”是指屋顶悬出于两侧山面柱头之外的部分,其作用是保护山墙和山面梁架免受雨水侵蚀。
出际的长度和房屋进深、山尖高度有直接关系:
房屋深、山墙宽,则山尖高,出际也应该长;
房屋浅,山墙窄,山尖低,则出际也可以短。
《法式》根据这一原则,制订了一个简便易行的出际制度
(只根据椽数定出际之长,和间数、材等无关):
两椽屋出际2~2.5尺
四椽屋出际3~3.5尺
六椽屋出际3.5~4尺
八椽、十椽屋出际4.5~5尺
这个规定当然主要针对不厦两头造的厅堂、余屋类建筑,厦两头造厅堂、亭榭的出际做法也应包括在内
3.厦两头造与九脊殿(图2—35、2—36、2-37)
厦两头造用于厅堂,九脊殿用于殿阁。
二者形式相似,而构造有区别。
厦两头造又称“二厦头”(见《宋会要辑稿》礼三三)
系由不厦两头造发展而成,就是把两坡顶房屋的两梢间加上披檐成为两厦,所以称之为“厦两头”。
按《法式》卷五造角梁之制:
“凡厅掌并厦两头造,则两梢间用角梁,转过两椽
(亭榭之类转一椽。今亦用此制为殿阁者,俗谓之曹殿,又曰汉殿,亦曰九脊殿)”。
可知厅堂梢间的两厦,其深为二椽,即包括檐柱缝至中平槫缝的范围,中平博以上部分仍按两坡顶做法。
对此《法式》未另立出际制度,应可按不厦两头造**。
亭榭建筑规模小,不可能转过二椽,故只转过一椽,即山面两厦范围自檐柱缝至下平榑缝止,深一架椽。
九脊殿做法比较复杂。
《法式》卷五出际之制:
“若殿阁转角造即出际长随架(于丁袱上随架立夹际柱子以柱桲梢,或更于丁栿背方添阂头袱)”。
这里“出际长随架”和夹际柱子、阘头栿如何具体结合?因原文过于简略而无法深究。
这里可作两种推想:
一种是梢间之广大于二椽,须于丁栿上立阑头栿、夹际柱,柱上承榑、榑梢出际长一架椽;
第二种是梢间广等于二椽,即于山面的下平榑位置施阏头栿,立夹际柱,柱上承榑,博梢出际按不厦两头造制度
在唐、宋遗例中,还有殿堂按厅堂厦两头做法的例子(如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屋顶转角做法
四阿殿、九脊殿、厦两头造、撮尖亭榭四类屋顶都有转角造—即屋顶转角做法。
其关键是如何布置角梁和角椽。
角梁包括大角梁、子角梁、隐角梁和四阿殿屋角联结大角梁而上的续角梁(清式称为由戗)。
子角梁和隐角梁都安在大角梁背上(清式将二者合一而为子角梁)。
角梁后尾支撑结构:
大角梁担负着转角出檐部分的重量,是屋角结构的主干
它的前部支点在橑檐枋缝和牛脊槫缝
后尾支点则在下平博缝。
对于如何处理大角梁后尾支承点的结构,《法式》并未阐明,在唐宋遗例中可以看到四种办法:
(1)抹角栿—在丁栿上或铺作上安45°抹角斜梁承角梁尾;
(2)穩衬角栿—在大角梁之下,其平面投影与大角梁重合
外端支于转角铺作上,里端支于草栿上(清式称递角梁);
(3)丁袱—在房屋山面(丁头)所作顺身方向的梁,草栿、明栿均可(清式称顺梁、扒梁);
(4)铺作后尾—由转角铺作及近角两朵补间铺作昂尾(或里跳华拱)从三个方向集聚共同承托大角梁尾。
其中抹角栿、穏衬角栿、丁栿都曾在《法式》大木作制度中提到,但做法未详。
从屋角自重分布情况来分析,如果把角梁分成前后两段,中间主要支点在橑檐枋缝上
那么角梁前段与后段所受荷载(屋面自重)相差并不悬殊,也就是说大角梁后尾加于支座上的作用力并不太大
一些依靠斗拱里跳来作支承点、或是把大角梁后尾压在下平槫之上的遗例,都能持久地保留至今
不过,考虑到地震突发性破坏因素,把大角梁后尾压在榑下较为稳妥、安全
因此,从唐到清,绝大多数遗例采用这种办法。
《法式》指出,隐角梁压在大角梁之上,而隐角梁又须和檐椽取平以承板栈(即望板)
可知大角梁后尾位置低于椽子,应该是压在博下的。
隐角梁两面各隐入一椽份位,以容纳角椽后尾。
其他续角梁也隐入一椽份,以容转角各架的椽头。
但**一带宋、金建筑大角梁后尾位置甚低,致使屋角起翘高于明清官式做法
与《法式》不符,当属地方手法,我们这里暂且不谈。
角椽布置
按《法式》卷五用椽之制:
“若四裴回转角者,并随角梁分布,令橡头疏密得所
过角归间(至次角补间铺作心),并随上、中架取直。”
可知角椽一般都自补间铺作中心线处开始逐渐作类似放射形的布置,直至与角梁相靠
这一部分椽子还必须相应地把椽头逐渐向外伸出,至角梁处和角梁头相齐,这就是屋檐的“生出”
其制为:
一间-生出4寸;
三间-生出5寸;
五间-生出7寸;
五间以上根据具体情况酌量增加。
不论何类建筑、何种材等都用此制。
相比之下,清式建筑生出尺度约比宋式大一倍多
(清式为3椽径,而《法式》上列数字不超过1.5椽径)。
屋角升高的总值(心间飞子头背和子角梁头背的垂直差距)虽比清式大
但由于角柱生起所形成的檐口微缓曲线向屋角自然过渡
没有明显的起翘点,再配以屋脊和屋面曲线,使整个屋顶和屋角,呈现出轻盈优美的形象而无生硬之感
(《法式》对屋角升高的值并无规定)。
“变角立面图”
对于有出跳的斗栱,用现代工程制图方法绘制的立面图不易使人获得完整的空间形象概念
尤其当出跳数多时,立面上令拱、瓜子供、慢拱与泥道拱层层相叠,难于表达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法式》作者创造了一种新 的方法,即将出跳缝线偏转20°左右
把华拱、 下昂的侧面以及跳头上十字相交栱的侧面都 表示出来
而这些构件的立面图形仍照原样 不变。
这种方法既保持了立面图的准确尺寸, 又使出跳构件的空间关系清晰地呈现于人们眼前
而比之于轴测图与透视图则又简便易画,非常适合于表现复杂的多出跳斗栱。
由于 这种图式在现代制图学中也无先例,因此我 们姑且定名为“变角立面图”(图2—38)。
这样,《法式》所用图式
除平面图 (“地盘”)、剖面图(“侧样”)、立面图 (“正样”)、
轴测图(斗拱分件图及其他构 件图)之外,又多了一个新品种—“变角 立面图”。
《法式》卷三十《铺作转角正样第 九》的八幅图及卷三十三各项铺作彩画图都是这种画法,
目前推算其出跳构件所示宽度约为出跳距离的1/3,约合出跳缝线偏转角 在20°~25°之间。
角度偏转过大,则易压叠相 邻铺作,过小则难以将栱、昂侧面表示清晰。
注释一下
【角柱】石作构件名称。特指建筑物转角处立柱及阶基四角角石之下的长方体石柱。
宋造角柱之制:角柱的长视殿阶的高度,角柱之方小于角石之方,垒砌时令向外的两面与角石通平
若殿宇阶基为叠涩造,那么叠涩坐阶基的角柱之长应包括各层叠涩及角石厚度在内。
【角叶】宋代彩画做法。即在梁、阑额端部使用了由各种如意头组成的藻头,称为角叶。这改变了过去用同样花纹作通长构图的格局,身内绘画纹样繁多,运用较为自由。
【角昂】宋式斗棋构件名称,亦称“角内昂”,泛指转角铺作45度角线上的各层下昂。
实物中由于斗栱铺作不同,一般用一至三层不等。
角昂的最上层昂又称“由昂”。
角昂在斗拱组合中是用以加强翼角下部挑承力量,扩大翼角挑出距离的重要构件。
【角科(转角铺作)】清式大木结构斗拱名称。
位于角柱柱头科之上,宋称转角铺作。
角科位置特殊,两个方向的构件以90度搭置在一起,同时与45度方位构件挑出的斜翘和斜昂相交
所以角科斗拱的构造比平身科、柱头科斗拱复杂得多。
【角拱】宋式斗拱构件名称。
亦称角华拱,是转角铺作中自出角拱口内斜出的拱,具有传跳和加强翼角悬挑的作用。
【角梁】宋代建筑称“阳马”。
位于四阿顶、歇山顶、六角亭、八角亭等类型建筑的转角处
用以承托角脊和翼角椽尾的构件,称为角梁,又名出角梁。
角梁制作时,既要考虑斜向步架距离,更需考虑斜向举架高度,如果梁头有冲时,还需要考虑冲出的尺寸。
总之无论从平面或立面投影中,角梁与其它构件均形成一定的角度
这种两面成角的特征正是它与递角梁、抹角梁的不同之处,制作时的难度大于其它构件。
【角脊】古建筑屋脊名称。
专用于重檐建筑下层檐屋顶的檐角上,其脊身上端与围脊合角吻(合角兽)45度相交
下端则交于檐角截兽和小兽。
其功能是为封护住两坡瓦垄在角脊上的交汇线,防止雨水渗入。
第六章就暂时到这里
还请拜托拜托支持一下原贴
https://www.mcbbs.net/thread-14149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