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再水一章

主要是平面设定这章前面已经讲过不少了
好像没啥可以讲了哎
好了不开玩笑了
还请拜托拜托支持一下原贴
https://www.mcbbs.net/thread-1414920-1-1.html
构架的平面设定(地盘)
(“地盘”是营造法式的说法
我们现在主要用的还是平面)
今天主要普及一下什么是面阔进深)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是“间”。“间”是构成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的基础。
在《法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用“间”的多少来表示房屋规模大小,并由此规定用料等第高低和深广丈尺之数
例如大木作用材制度规定:
一等材用于殿身九间至十一间;
二等材用于殿身五间至七间……;
瓦作用瓦制度规定:
殿阁厅堂五间以上用筒瓦长1尺4寸,广6寸5分,三间以下用筒瓦长1尺2寸,广5寸等。
这里给一下“间”的定义
“间”是指相邻两缝(榀)梁柱构架之间的空间(在平面图上则表现为面积)。
“间”的大小由“间广”(面阔、开间)、“间深”(进深)及由柱高与屋面举高为基础组成的高度来决定。
用若干个这种基本单元“间”并联起来,就构成三间、五间、七间……各种不同规模的屋宇。
由此形成的地盘十分简洁、明晰
只要看清柱网布置,就可以了解房屋布置及其上部结构的梗概
这是以木构架为承重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优点。
对于上述“间”的概念,唐、宋、明、清一脉相承。
到清代,虽有“进深每山分间”之说,但你完全可以无视
因为它只限于庑殿等四转角屋宇的山面外观
未对室内空间(面积)分间,进深仍用檩数(架)来计算。
这一块《工程做法》有,但是并不怎么常用
(《工程做法》是一本清代建筑书
想了解它与《营造法式》区别,自己去知网上搜论文
本系列还是以《营造法式》为主)
到近代则产生了另一种“间”的定义:
即梁思成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中提出的:“凡在四柱之中的面积都称为间”。
但是在宋代建筑中不适用,本系列中不会去深究
至于为什么不适用?
因为拿这个定义来解释《法式》中的地盘时就遇到了困难
例如:《法式》卷三十一《殿阁地盘分槽等第十—殿阁身地盘,九间,身内分心斗底槽》图样(图2—8)
图题标明该殿为九间,但按“四柱之中的面积都称为间”的定义解释,该殿应是十八间,而不是九间。
再看下图,标题为《殿阁地盘,殿身七间,副阶周匝各两架椽,身内金箱斗底槽》(图2—11)
按《清式营造则例》的定义,此殿殿身应是二十三间,而不是七间。
对其他两种殿阁地盘图的解释也同样是行不通的。
至于厅堂结构,那就更不能用了
因柱梁构架变化很多,各间进深方向柱数多少不一,甚至难以准确划定四柱之间的“间”。
不过,这个概念在其后的古建筑研究中似乎已被不少人接受
而且还延伸到对房屋进深方向的表述中
例如经常可以看到“面阔x间,进深x间”的说法
有的著述还提出了宋代建筑以进深二椽为一间的新论断(见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第二章及第五章)
后面“间”的概念变得愈发紊乱。
所以,现在有必要予以澄清: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
对房屋空间(面积)分间只限于面阔方向
进深方向采用另一种单位—“架”来表述。
在《法式》中,“架”数即是椽数,例如进深四椽,即称为“四架椽屋”,进深六椽即称为“六架椽屋”。
这和清式用檩数计架数的办法不同。
对此,我们还可以从有关唐、宋、明各朝建筑的文献中得到印证:
(下面这些东西,相当于历史课
如果你想出作品,呢是必须要看的
它关系到你各朝各代一个平民的房子应该多大
一个官员的房子应该多大,一个王室的房子应该多大)
《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王公之居,不施重棋、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品、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
《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志所载南宋临安大内崇*、垂拱二殿之规模为:“每殿为屋五间,十二架,修(深)六丈,广八丈四尺,殿南檐屋三间,修一丈五尺,广亦如之;两朵殿各二间,东西廊各二十间,南廊九间,其中为殿门三间六架……
《明史》卷六八,舆服志:“公主府第……厅堂九间十一架,……正门五间七架;……官员营造房屋:……公侯前厅七间两厦九架,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三间五架,……廊庑庖厨从屋不得过五间七架;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三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门一间三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
所以从上述唐、宋、明三朝屋宇制度可以看出,“间”与“架”是规范房屋深广的基本单元
“间架深广”一词因此也成为惯用语而屡见于宋代文献之中。
只是在架数的规定上,唐、明用单数,宋代用双数
可能前者以檩数计,后者以椽数计(《法式》也以椽数计)。
哦对了,关于副阶的问题
宋代,当殿身有副阶围绕在周围时,副阶仍以展开的“间”数计算
如建中靖国元年皇太后陵寝献殿为:“殿身三间,副阶一十六间。”
(《宋会要辑稿》礼三三)据此来解读《法式》卷三十一殿阁地盘金箱斗底槽图则可称为“殿身七间,副阶二十六间。”)
在《法式》卷三十一大木作制度图样中,仅有地盘图四幅,均属殿阁类建筑(图2—8~2—11)。
其实这四幅图可以归为三类
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
分心斗底槽其实只是单槽的变体。
原因可以考究《殿阁等六铺作分心槽侧样第十四》图中注文
两者所不同的是分心槽的“槽”居于殿中心,单槽则偏于一侧。
而图示分心槽九间殿还用横向的两个柱列把室内划分为左、中、右各三间
这种十字交叉用“槽”的方式可能是为了强调殿内三个主题(例如三洞门,或三主位之类)。
前文已谈到,殿阁类结构由柱框层、铺作层与屋盖层相叠加而成。
这种结构可使柱子不必与屋顶的榑在同一垂直线上,因而使地盘布置取得了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殿身十架椽双槽,其内槽柱的位置可定在两榑缝之间,而不必与榑相对应。
长度达十椽的栿也可因草架做法而采取三料相接的办法来解决特长料的供应困难
至于厅堂式?营造法式没写。
营造法式所列的呢四张图就是我上面那四张图,可以自己放大看
下面是注释时间!
【面阔】楼主看了一遍发现讲到现在最初的俩东西没讲,尴尬
这里贴个词典注释,不说人话不要紧,楼主翻译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至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有点不讲人话,我来翻译一下
就是你正面看一个建筑
(正门所对的方向即为正面
中式建筑正门都建在长边的一面)
同一条线上的两根柱子之间会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做面阔。
我们一般把x段距离叫做x间面阔,然后以此表示有几根柱子
比如说三间面阔,就是有4根柱子
(4根柱子,三段距离,很好理解吧,植树问题,一年级数学了)
(攒尖顶建筑(亭子)也是会有个正门的!)
【进深】先放词典的: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梁架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距最远的两根金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我翻译一下:从侧面看这个建筑,同一条线上的两根柱子之间会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做进深。
还不懂?就是横着的叫面阔,侧着的叫进深!
然后说下进深的单位,前面提过了,叫架椽
现在听不懂不要紧,具体会在第五章讲
【间】现在说开间比较多一些
虽然在中式建筑里面这样表达不规范,但是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
房屋平面宽、深的度量单位。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单体建筑正面通长一般称面阔,而每四根金柱(外金柱)内所围的面积又称为间。
按平面位置的不同,从房屋正中向两边依次可分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其间数均为单数,间数越多,代表这个建筑越尊贵,最高是九间
(太和殿例外,因为重建的时候木头不够了,于是就改成了11间)
【槽】宋式大木作术语。
宋《营造法式》将建筑物中与斗拱出跳成正交的一列斗拱的柱列中线通称为槽。
(额,完全不讲人话,没关系,楼主等下翻译)
两槽之间形成的空间按所处位置不同,可分为内槽、外槽、前槽和后槽等。
根据殿堂等建筑物平面空间布局的不同需要,以槽构成各种形式的格网(即柱的平面布局和排列形式)。
宋《营造法式》将格网平面布局分为单槽、双槽、分心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等多种形式。
不过我前面说过了,分心槽和分心斗底槽都是单槽的变种
楼主翻译一下哈:
从建筑任意一个面正看建筑(视线与建筑呢一面平行)
一条直线上的两根柱子之间,组成的中线,成为“槽”
好像翻译的不太好,那再翻译一次
如图↓
已知线段AB,CD,EF
它们之间互相平行,且若有直线同位角为90°
现在分别作BF,FD中点
得点G,H
过点G,H分别作直线l1∥AB,l2∥AB
现在,把三条线段看作一条直线上的三根柱子。直线l1,l2就是槽
这个“槽”可以在建筑的任意一面体现
应该很好理解了
至于“槽”的另一个含义;槽表示面积
额这个学者们还在吵
楼主不敢乱说,暂时就不帖了
然后分别解释下
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分心斗底槽
虽然后两个是都是单槽,但还是按照营造法式,一起贴起来比较好
大家可以自行去看这四个的区别
还是简单说一下吧
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实例:山xi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不知道为什么,山xi省的名字打出来都是***,迷惑?)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
实例:唐大明宫含元殿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实例:山xi圣母殿(同上,省份打出来是***)
分心斗底槽: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实例:蓟县独乐寺山门
好了第四章就暂时到这里
还请拜托拜托支持一下原贴
https://www.mcbbs.net/thread-1414920-1-1.html
楼主要筹备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