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嘛,就是不看也不会影响后续的章节
大不了不会建,不学了……

当然,上面是开玩笑的
毕竟咱不能只会做传统的歇山庑殿
也要会做楼阁拱桥
更何况有些知识点只能在附录体现
之所以叫附录而不叫第四章,是因为
楼主原计划里本来没这一章的
但想想这块必须要讲
后来也不好插进来一章,楼主懒得改之后的章节
就叫附录了
还请拜托拜托支持一下原贴:
https://www.mcbbs.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14920&pid=27859413&page=1&extra=#pid27859413
楼阁构架
对于楼阁的构架
《营造法式》一笔带过了……
(呢楼主你写个p)
所以本附录参考多为实物建筑
会一一详解的
先说下什么是楼(阁):
楼主给的定义是:
有两层楼以上的中式建筑即可称之为楼阁
一定是重檐,一般会有3层以上的铺作
严谨定义的话:
古代建筑中二层或二层以上的房屋。
《说文》:“楼,重屋也。”
《尔雅》:“狭而修曲曰楼”。一般位于建筑群两厢或最后。
以下是历史
先秦时代,称为重屋,其结构仅在栋上加栋,不能住人。
战国晚期出现了可住人的楼。
汉代的楼已经比较完善,有阙楼、市楼和望楼等种类。
可见武帝时造楼技术已非常先进。
佛教传入中国后,楼与塔两种建筑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式的塔楼,如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楼的构造形式有井干式和重屋式等。
唐宋以后,增设平台结构层,称之为平座,使楼的造型和功能有很大变化。
再来解释一下塔是什么
佛教建筑物,起源于中印度。
原名称作stupa,汉译为窣堵婆或浮图。
据佛经纪载,塔是为保存和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建造的,据慧琳《一切经音义》
载stupa有20多个中文译名
如窣堵婆、私偷婆、佛图、浮屠、浮图、方坟、圆冢、高显、灵庙等。
东汉未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
古代建筑工匠在原有的高层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墓塔的宗教内涵
创造出了具有中国自已风格的宗教建筑—塔。
“塔”字首先见于葛洪的《字苑》,“塔,佛堂也,音,他合反。”
《大藏音义》卷二十七说,“塔”字采用梵文佛字:“布达”的音韵,用土作偏旁以示土冢之义。
塔以平面方形、八角形为最多,层数有单层、双层、多层,其建筑材料有木、砖、石、铜、铁等等。
现存的塔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缽式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等。
放图:
最后翻译一下什么叫“塔楼(楼阁式塔)”
在我国传统的多层木结构房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构筑物。
出现时代较早,所建的数量也较多,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南方地区。
它始建于三国,盛行于唐宋元明清。
楼阁式塔的建筑技术与古代木结构屋宇建筑技术相同,使用木构的柱、枋、斗栱等
塔层疏朗,塔檐多仿照木结构的屋檐细部,只是随着塔层上升逐层向内收进
屋顶部有挑檐檩、枋、椽、飞头、瓦垄等。
在建筑材料上,又有木结构楼阁、砖石的、砖木混合的和石木混合的,但造型上基本依照木构式样。
楼阁式塔内部多设有楼梯可供登高远眺,所以它后来的意义已不仅限于宗教。
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木塔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
用数学符号来讲这几个的关系的话
塔楼∈楼(阁),塔∈楼(阁),塔楼∉塔
塔楼和塔都只是属于楼(阁)的一个补集
(补集符合我打不出来)
用人话来讲的话
塔楼和塔都属于楼(阁)的一部分
但不是全部,塔楼与塔没有交集
殿阁式层叠构架楼阁
这一类建筑的代表作是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2—22)
山西应县佛宫寺(2—23、2—24)
下面这段非常重要!
一座二层楼阁的结构层次如下(自上而下):
(1)屋盖梁架;
(2)上檐铺作(外跳承檐)
(3)上层柱框;
(4)平座铺作(上铺楼面板);
(5)平座柱框;
(6)下檐铺作(外跳承腰檐)
(7)下层柱框。
百分之95的人在没看过古建筑书的情况下
想当然的认为只有两层柱框,两层铺作,一层屋盖
这是完全错误的!
哦不,他们或许连柱框,铺作,屋盖是啥都不知道
如果这个人是你的话,回去读前三章
如建造二层以上的楼阁,每增一个楼面,就增加四个结构层。
即自上而下为:平座铺作(上铺楼面板)、平座柱框、腰檐铺作、楼层柱框。
如此递增至五层、七层……即成木塔。
应县佛宫寺塔的木构架就是平面为八角形的殿阁式层叠构架。
这种楼阁的楼层数与结构层数的关系是:
楼层数x4—1=结构层数。
因此佛宫寺塔的结构层数是:5x4—1=19
这里主要把楼阁分为两类来讲
混合整体构架楼阁
这一方面代表作为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图2—25,26)


慈氏阁等
两座楼阁因室内有高耸的佛像与转轮经藏
所以楼层外檐虽然设平座可供登临凭眺
但是室内无暗层,而将底层室内空间升高,加以充分利用。
在这点上比层叠式构架不利用暗层空间的做法要优越些。
(但是你要肝的东西更多了)
由于内柱升高至楼板面或直通至屋顶栿槫之下(如慈氏阁),整个木架整体性得到加强。
这种构造方式是厅堂做法的延伸。
明清时期楼阁建筑都采用此类柱子直通屋顶的“通柱法”
如明初的四川平武报恩寺万佛阁、清中叶的承德普宁寺大乘阁等(图2—26),就是继承了上述做法。
从规模及梁架做法来看,大同善化寺普贤阁应属厅堂类,但上下楼层间的构架则用层叠法(图2—21)。
无论是什么样的楼阁,都会有一个问题:
呢就是上下构架之间的节点如何构造
为解决这个问题,
《法式》上有两个方法(营造法式终于干事了!)
一曰“叉柱造”,即上层柱的柱根落于平座栌斗之上,栌斗用一枚
二曰“缠柱造”,即上层柱的柱根落于平座栌斗内侧,转角铺作栌斗用三枚,每面均见二枚。
但对于第二种做法,宋代建筑中貌似没有实物。
此外,实物中还有以下三种做法不见于《法式》:
(1)平座柱叉立于铺作内侧梁枋上,虽近似缠柱造,但不用附角斗。如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
(2)上层柱立于柱头枋及楼面铺板枋上,如隆兴寺慈氏阁;
(3)平座柱立于草栿、枋子之上,再置于铺作层上,如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应县佛宫寺塔平座的做法。
对各种做法《法式》只提供样板,实际工程中远比《法式》丰富多样。
楼板在稳定楼阁木构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木构架榫卯繁多,稍有契合不严,或木材变形,就可因误差积累而导致整个建筑物的倾侧或晃动。
《法式》卷十九平座楼面板厚可达两寸,如拼紧钉实,确能起水平刚性板作用,使楼阁得到稳定。
所以你肝建筑时,把楼板做厚一点。
然后就是注释时间:
(《营造法式》中“座”“坐”通用
现在还是用“坐”为主,所以下文全部用“坐”替代“座”了)
【平坐(座)】
词典定义挺严谨的,就是有点不讲人话
先放词典注释吧,觉得能看懂就看
看不懂楼主等下解释
宋代建筑构造名称抬,亦称鼓座,古籍中称阁道、墱道、飞陛等。
具体指建筑物周围用木柱、梁额、斗栱等构件架设的平台
依其部位的不同,有楼阁平座、城头平座、地面平座、水中平座、塔身平座等各种类型。
宋《营造法式》规定,平座铺作的出跳应小于屋顶的檐头铺作1—2跳,皆使用重拱计心造做法。
平座铺作的内部结构大致可分为叉柱造、缠柱造、永定柱造三种构造方法。
为加强平座的整体稳定性能,平座四角角柱还需生起
从而形成中间低四隅高的弧线,平座外缘一般皆设有勾阑以供凭栏远眺。
平座的出现由来已久,战国铜器中已见雏形,出土的汉代明器望楼更表现出成熟的平座建筑技术。
看不懂不要紧,我来翻译一下(中文翻译中文)
这里拿两层楼的建筑举例
前面已经提过
一座二层楼阁的结构层次如下(自上而下):
(1)屋盖梁架;
(2)上檐铺作(外跳承檐)
(3)上层柱框;
(4)平座铺作(上铺楼面板);
(5)平座柱框;
(6)下檐铺作(外跳承腰檐)
(7)下层柱框。
在中式建筑中,两层楼高的建筑有三层是常识
现在分类的话
(1,2,3)是2楼
(4,5)是平坐(层)
(6,7)是一楼
现在理解了吧
就是夹在两层楼之间的部分,我们叫平坐
其实这个定义并不严谨,因为有单楼重檐建筑的存在
严谨定义的话:
中式建筑,1楼上面不能直接盖2楼
必须要加一个过渡层
列一个单楼重檐中式的结构层次(自上而下)
(1)屋盖梁架
(2)平座铺作;
(3)平座柱框;
(4)下檐铺作
(5)下层柱框。
对于重檐建筑而言
一栋建筑的层数=这栋建筑楼数×2-1
结构层数的话,还要再×2
即前文所提到的:楼层数x4—1=结构层数。
这个在之后还会讲
当然上图只包含了平坐的一个角落,真正的平坐是整个这一层都是
(已有注释请看往期,不再贴了)
好了,附录一就这样吧
还请拜托拜托支持一下原贴:
https://www.mcbbs.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14920&pid=27859413&page=1&extra=#pid27859413
接下来开张整活贴
把蓟县呢个观音阁还原一下
当然,我是个眼低手更低的人
(指中式建筑眼光水平一般)
(而方块运用能力更差)
所以如果不建巨比例建筑相当于锁了楼主百分之70的水平
但是吧,我是整活的,也就当挑战下自己
这次就按正常比例肝
酉月一 发表于 2023-1-14 16:28
柱梁作的帖图片挂了,今天补一下
啊好的谢谢提醒,抱歉今天才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