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ize
直接摆出我的结论:
没有任何人能知道,没有任何人能定义,没有任何人能认同

知道、定义、认同。
众所周知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
也就是,如果没有教导的话,性格就会变化,那么请问,和性本恶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不需要去思考这些以前人的思考方式
对于一个人来说,熟善熟恶,只是因为他的生长环境而已。
从善中得到快乐,亦或者,从恶中得到快乐
以此决定,人之初,熟善熟恶。

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被冷落,那么,他就接触不到任何的“善”
自此之后,他只会接触到“恶”,以“恶”为行事风格,以“恶”汲取给养。

现在这个人从一开始不再被冷落,被接受,被认同
接触到了“善”,并以此感到快乐,与他人分享。
那么会有数种结局
第一种,同样得到接受与认同,从中得到快乐。
第二种,得不到接受与认同,但并没有改变“善”
第三种,得不到接受与认同,“善”的思维开始变化

那么请问,得不到与得到,哪个更简单?那自然是“拒绝”比“接受”更容易做到了。无论是什么情况之下
这篇文章也不是来探讨什么善恶的,定义一个人的善与恶,不是自一开始
而是从之后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这才是所谓的“人之初”
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自然不能随意地定义“善与恶”
从家庭,到离开家,再到朋友,再到陌生人,当然,现实不会只有这么几个步骤。
形成“善”是一条极端苛刻而又华丽的细线
而形成“恶”,只需要将一张纸扭转180°,首尾相接即可。
也就是说,人之初的善恶问题,实际上是关于每个人自一开始诞生于什么环境的问题。
这是一条笼统而又宏大的树状图,不能被分割成一条条细线,无论什么时候
你都只能总览全图,一旦尝试分割,一切便会瞬间坍塌。
更何况,人之初的善与恶,真的这么重要么?
没有任何人会在意开头与过程,因为你能接触到的所有人里面,它都只能是“结果”

也就是“人之初”不是什么问题,而是“结果”才是大问题
无论你遇到的人曾经经历过什么,无所谓,你只要知道,现在的他是什么样子就可以了。


这是『Infinity-time』系列最短的一篇文章,我也很清楚为什么
因为这种问题无法细谈,一切建立在结果之上的事情,只能得到笼统的开头与过程。

cutemiku
哲学呀,真的是复杂……

博666
灵感交流变成了书文传承

村民黄金
毕竟人现在是恶的,最开始是善还是恶已经不重要了

霖丶
我在茶馆品味哲学

48053569
不明觉厉

囗il
*这个来自:未知地域 就很灵性.jpg

我记得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边阐释过“善良”的定义: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自由互相争夺,到最后发现各方并不能获得他们期望的利益,于是只能妥协,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至少让损失不那么难看,遵守规则的,便是善良——这是西方逻辑当中一个经典的关于善良的论断。

当然,类似的讨论也可以从“隐身人之喻”当中有过体现,不再赘述。

*毕竟善良这个定义本身就是人为主观而来的,会因群体不同,个体不同而异,如果人之初非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的话,那只能是:人之初,性本null【确信】

Only南雁
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是善良的,我不这么认为,有些人是真的恐怖,我邻居家的小孩经常吧一些猫猫狗狗鸡鸡鸭鸭解刨玩,感觉很恐怖。

尸先peng
比起人性本善,我还是更相信人性本恶,善只是由后天通过教育以实现的

gic1998
不明觉厉,我只能说句666

颜曦兮
有没有可能最初大家都是中立型。而善恶在这之后的一念之间

yongaf
人的本质是动物,如果没有后天的影响,那成长之后所做的一切行为都会为本能服务,这种本能行为在已经经过后天培养的人眼中自然是恶,而在他自己眼中却理所应当,所以讨论人的善恶确实并不重要

FubukiE
建议通读哲学文章

Leeaavveerr
我一直是相信“性本恶”的,毕竟人的很多自然欲望在现在的道德观下本身就是“恶”,“善”是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才会有的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