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耶 又能看到大佬们的诸神之战了
很详细,谢谢大佬分享
66666666666666666666666
感谢作者非常详细的介绍
来了666666666
STGHT:D 发表于 2022-6-11 23:00
作者用户名:STGHT:D
作品名称:《海底两万里》观后乱扯
作品正文:
观后感也算数吗emm
白金~ 发表于 2022-6-12 17:44
观后感也算数吗emm
【会场规则】
· 阅读欣赏一份十九世纪时期创作的或以十九世纪时期为背景的艺术作品,撰写观后感
· 观后感讨论范围不做限制,但不得少于400字
· 本帖禁水,交流讨论请前往总览与讨论帖
茶馆活动不就是要写观后感吗
好耶又有大佬作品看了
欣赏大佬的杰作!!!
STGHT:D 发表于 2022-6-11 23:00
作者用户名:STGHT:D
作品名称:《海底两万里》观后乱扯
作品正文:
我本来想写神秘岛来着。
好耶好耶,又能看dalao打架了
大佬大佬
请问一下有奖励吗,如果有的话,我直接去码字qwp
666666666666
MCBBS有你更精彩~
好耶又可以看大佬的新作品了
作者用户名:luckkkk
作品名称:《西线无战事》观后感
作品正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
今天,战争已经简化为战壕、毒气攻击和帝国的崩溃等模糊概念,但在当时,野蛮、生命的丧失和死亡的机械化是非常令人震惊和恐惧的。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世界已经在某种稳定的平衡中存在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和战争的规则或多或少得到了确定,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新绘制了地图,改变了一切。
这本书最具**性的方面之一是它明显缺乏赞颂之意——战争被描述成一种苦差事,一种痛苦,没有任何英雄气概或荣耀之处。这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
混一混
作品名称:《西线无战事》观后感
作品正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
今天,战争已经简化为战壕、毒气攻击和帝国的崩溃等模糊概念,但在当时,野蛮、生命的丧失和死亡的机械化是非常令人震惊和恐惧的。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世界已经在某种稳定的平衡中存在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和战争的规则或多或少得到了确定,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新绘制了地图,改变了一切。
这本书最具**性的方面之一是它明显缺乏赞颂之意——战争被描述成一种苦差事,一种痛苦,没有任何英雄气概或荣耀之处。这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
作者用户名:109822
作品名称:《拍卖奴隶》观后感
作品正文:自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大量的LO体画作。在这些画作中,LO体的女性常常伴随着镜子。在该年代,欧洲人会把镜子当作是虚荣的象征。这样的画作实际上是在表达女性爱慕虚弱。作者在文中批判了这个观点。在作者所展现的画作中,女性被摆设成主动或被动被男性观赏。她们的目光往往是回避的或是魅惑的。这实际上是在激发一个男性观看者的欲望,但是观看者又会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到这些画作。这实际上是十分矛盾的。LO体画作是关于性的另一方面的表达,女性在画作中的眼神往往是魅惑的,艺术只是掩盖这一现象的借口。但是当它以LO女的形象出现时,表面是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满足艺术欣赏的要求,但是男性观看者注意的往往只是女性的LO体。如今,表达艺术的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画作,也体现在摄影和视频。基于约翰·巴特所提出的观点,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图像是著名的玛丽莲梦露的照片。我无法得知她在拍摄这些照片时的动机,但我能看到她的表情和动作都是在对男性的“讨好”。现如今热门的某音也极具有男性凝视的色彩。我曾搜索过一些具有千万粉丝级别的女性网红的账号,并观看过她们所发出的短视频。她们具有共性:样貌出众、身材高挑、具有诱惑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符合约翰·伯格所说的“她LO露着,按照观看者眼中的LO体模样。”现代化的LO露不同于过去,这是一种隐晦的LO露和光明正大的凝视。女性的美丽的身躯不应该作为一种讨好和一种凝视,而许多女性却把这当成了“吸粉”的手段。我无法评判这种方式,但我认为,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该是更开放的。这种具有男权主义的凝视应该转变为对女性的欣赏,正如我们热爱自己的身体那样。当一个女性出现在大众眼中时,人们往往会更关注她们的样貌和身材。而大多数女性在不自觉地情况下,也正是按照男性的目光来打造自己。但是如今的性别的权力关系也发生了一些与过往不同的变化。在当今的粉丝经济中,男性偶像就会建立自己的人设或装扮去迎合女性审美,以达到经济利益。即使权力地位发生了一些转变,背后也仍然是充满了权力色彩。
作品名称:《拍卖奴隶》观后感
作品正文:自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大量的LO体画作。在这些画作中,LO体的女性常常伴随着镜子。在该年代,欧洲人会把镜子当作是虚荣的象征。这样的画作实际上是在表达女性爱慕虚弱。作者在文中批判了这个观点。在作者所展现的画作中,女性被摆设成主动或被动被男性观赏。她们的目光往往是回避的或是魅惑的。这实际上是在激发一个男性观看者的欲望,但是观看者又会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到这些画作。这实际上是十分矛盾的。LO体画作是关于性的另一方面的表达,女性在画作中的眼神往往是魅惑的,艺术只是掩盖这一现象的借口。但是当它以LO女的形象出现时,表面是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满足艺术欣赏的要求,但是男性观看者注意的往往只是女性的LO体。如今,表达艺术的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画作,也体现在摄影和视频。基于约翰·巴特所提出的观点,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图像是著名的玛丽莲梦露的照片。我无法得知她在拍摄这些照片时的动机,但我能看到她的表情和动作都是在对男性的“讨好”。现如今热门的某音也极具有男性凝视的色彩。我曾搜索过一些具有千万粉丝级别的女性网红的账号,并观看过她们所发出的短视频。她们具有共性:样貌出众、身材高挑、具有诱惑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符合约翰·伯格所说的“她LO露着,按照观看者眼中的LO体模样。”现代化的LO露不同于过去,这是一种隐晦的LO露和光明正大的凝视。女性的美丽的身躯不应该作为一种讨好和一种凝视,而许多女性却把这当成了“吸粉”的手段。我无法评判这种方式,但我认为,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该是更开放的。这种具有男权主义的凝视应该转变为对女性的欣赏,正如我们热爱自己的身体那样。当一个女性出现在大众眼中时,人们往往会更关注她们的样貌和身材。而大多数女性在不自觉地情况下,也正是按照男性的目光来打造自己。但是如今的性别的权力关系也发生了一些与过往不同的变化。在当今的粉丝经济中,男性偶像就会建立自己的人设或装扮去迎合女性审美,以达到经济利益。即使权力地位发生了一些转变,背后也仍然是充满了权力色彩。
确实不错666666
666,感谢作者非常详细的介绍
nice

6666666666
看起来还行吧
6666666666666666666
luckkkk 发表于 2022-6-15 11:06
作者用户名:luckkkk
作品名称:《西线无战事》观后感
作品正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 ...
一战好像到了20世纪了吧
本帖最后由 国威国威 于 2022-6-16 21:00 编辑
作者用户名:国威国威
作品名称: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
作品正文:镇南关大捷是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5%87%E5%8D%97%E5%85%B3%E5%A4%A7%E6%8D%B7/2403197?fr=aladdin
在近代史上已经日薄西山的清军战斗力十分低下,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每当提到这段时候,总会感到阵阵伤感。但是有一场战役,清军用冷兵器战胜了洋枪洋炮的外国人,这就是镇南关大捷。
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爆发,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清朝科技却停滞不前,实施闭关锁国政策。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清政府一直就在和西方列强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但是这样的清军也曾打败过西方军队——法国。虽然当时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被德国打败,但是法国来到东南亚之后,越南面对法军的长枪大炮毫无招架之力。法国和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不再是清朝的藩属国,而是法兰西的殖民地。消息传到了慈禧太后那里,慈禧太后震怒,下诏出兵和法国开战。中法战争爆发
清朝这时的作战部队都依冷兵器为主,而法军装备都是来复枪,双方的装备都不在一个时代上。开战初期,清军在越南的山西府一带接连惨败,不断后撤。法军不断紧闭,直至广西镇南关。清军紧急启用老将冯子材,出任广西提督。冯子材赶到前线,晓以大义,使各部门团结起来一心抗敌。然后他亲自爬山涉水勘察地形,部署防御阵地,由于镇南关此时已经被法军占领,他选择在镇南关后方4公里关前隘建立防线。关前隘东西两侧都是山脉,冯子材下令在两次山上建立据点,前面建立防线,一个完备立体的防线建立完成。法军参与作战的将领是尼格里,曾参与过普法战争。
以下是战斗过程,选自百度百科
镇南关战报使巴黎收到极大震动,但是慈禧太后听到消息后愿意割让利益换取停战。在英国调节之下,李鸿章与法国使者在天津展开会谈。并签署了《中法新约》不但承认了法国对越南全境的占领,还放弃了对中越边境地区的军事管辖权,从此法国殖民范围到了东南亚地区。这是一个明明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却签订了丧权辱国条约的奇怪事件,真是历史上的奇闻。但冯子材与爱国将士们在镇南关抗击外敌的事迹永远会被人们铭记在心。
作者用户名:国威国威
作品名称: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
作品正文:镇南关大捷是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5%87%E5%8D%97%E5%85%B3%E5%A4%A7%E6%8D%B7/2403197?fr=aladdin
在近代史上已经日薄西山的清军战斗力十分低下,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每当提到这段时候,总会感到阵阵伤感。但是有一场战役,清军用冷兵器战胜了洋枪洋炮的外国人,这就是镇南关大捷。
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爆发,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清朝科技却停滞不前,实施闭关锁国政策。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清政府一直就在和西方列强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但是这样的清军也曾打败过西方军队——法国。虽然当时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被德国打败,但是法国来到东南亚之后,越南面对法军的长枪大炮毫无招架之力。法国和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不再是清朝的藩属国,而是法兰西的殖民地。消息传到了慈禧太后那里,慈禧太后震怒,下诏出兵和法国开战。中法战争爆发
清朝这时的作战部队都依冷兵器为主,而法军装备都是来复枪,双方的装备都不在一个时代上。开战初期,清军在越南的山西府一带接连惨败,不断后撤。法军不断紧闭,直至广西镇南关。清军紧急启用老将冯子材,出任广西提督。冯子材赶到前线,晓以大义,使各部门团结起来一心抗敌。然后他亲自爬山涉水勘察地形,部署防御阵地,由于镇南关此时已经被法军占领,他选择在镇南关后方4公里关前隘建立防线。关前隘东西两侧都是山脉,冯子材下令在两次山上建立据点,前面建立防线,一个完备立体的防线建立完成。法军参与作战的将领是尼格里,曾参与过普法战争。
以下是战斗过程,选自百度百科
镇南关战报使巴黎收到极大震动,但是慈禧太后听到消息后愿意割让利益换取停战。在英国调节之下,李鸿章与法国使者在天津展开会谈。并签署了《中法新约》不但承认了法国对越南全境的占领,还放弃了对中越边境地区的军事管辖权,从此法国殖民范围到了东南亚地区。这是一个明明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却签订了丧权辱国条约的奇怪事件,真是历史上的奇闻。但冯子材与爱国将士们在镇南关抗击外敌的事迹永远会被人们铭记在心。
还可以,支持一手,下次接着看
666666666666666
6666666666666
啊这,十九世纪
又有大佬的作品可以看了awa
6666666666666666
00000000000000000000
我们点点滴滴的行为举止,包括一句话,每一个念头都不能被轻视,一个细小的微不足道的言谈举止和心念积少成多,共同创造出生命的共同体制,影响着他人的同时,也在影响着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阳光。
回想起高中时期在历史课本上学习的十九世纪末的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初次相遇只能拘泥于课本中了解作品内容是与腐朽现实和压迫相关,并未深入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关注身边,关注过往。蓦然回首才发现画中有如此多的细节,远处的黑烟云上是暗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虽然技术进步但处于沙皇统治下的人民仍然处在奴隶社会的困苦生活之中。画中男人艰难的拖行船只,女人背负小孩仍要参与劳作,身后船只上的贵族叉腰挺胸犹如傲慢的猴王肆意践踏底层猴群的模样。或许我们只能在画中窥探些许,但只要稍加思索,便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映射。正如同处于大厦顶端的人们与农田中劳作的人们,我们国家所希望的,所期待的未来仍还在远方。对于我们而言任重道远。
回想起高中时期在历史课本上学习的十九世纪末的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初次相遇只能拘泥于课本中了解作品内容是与腐朽现实和压迫相关,并未深入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关注身边,关注过往。蓦然回首才发现画中有如此多的细节,远处的黑烟云上是暗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虽然技术进步但处于沙皇统治下的人民仍然处在奴隶社会的困苦生活之中。画中男人艰难的拖行船只,女人背负小孩仍要参与劳作,身后船只上的贵族叉腰挺胸犹如傲慢的猴王肆意践踏底层猴群的模样。或许我们只能在画中窥探些许,但只要稍加思索,便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映射。正如同处于大厦顶端的人们与农田中劳作的人们,我们国家所希望的,所期待的未来仍还在远方。对于我们而言任重道远。
666666666666
刚才进来之前看到有个最新回复是8月份的今年的
是我肤浅了啊真正的大佬都在这里呢啊还能写出那观后感直接膜拜好吧
STGHT:D 发表于 2022-6-11 23:00
作者用户名:STGHT:D
作品名称:《海底两万里》观后乱扯
作品正文:
惆怅 这是什么 搞不懂
作者用户名:安督尼依亲王
作品名称:显克微支《火与剑》迫真赏析
正文:
I.背景:亨利克·显克微支(现在译为显克维奇),十九世纪波兰作家。要了解显克微支与《火与剑》,就必须明白当时的波兰状况。《火与剑》创作于1884年,波兰立陶宛联邦此时亡国近百年,没有波兰,而有俄属波兰会议王国;主张和平改革的波兰实证主义运动在沙皇日益严酷的同化、掠夺面前毫无用处。波兰民族生死存亡时,需要民族觉醒与爱国思想。显克微支认为,历史可以唤醒这一切,而《火与剑》,就是他救国的具体实践。小说描写了“大草原之火”时期,即赫梅利尼茨基哥萨克起义时,一位波兰军官斯克热杜斯基与海伦娜的爱情故事、冒险经历以及更为广阔的时代——波兰王军镇压扎波罗热起义。
II.情节:总体看来,小说在斯克热杜斯基与海伦娜的爱情故事上剧情架构略为老套,很像是过去流行的骑士小说中英雄救美的故事。然而它并没有在“英雄救美”这一层打住,我的一些同学确实只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火与剑》不只是英雄救美,实际上,从开篇就可以看出来小说的主要部分在什么地方
写完征兆,自然过渡到对“最容易出乱子的地方”——大荒原(扎波罗热),对大荒原的描写是成功的,这里是冲突之地,亦是哥萨克的希望之地。然后斯克热杜斯基登场了,赫梅利尼茨基也登场了,故事开始了。
看来战争也要开始了。
对切赫伦粗暴的役吏的描写、酒馆中众人所谈的国事的描写无一不在暗示——赫梅利尼茨基很危险、哥萨克要起义——而斯克热杜斯基也见到了扎格沃巴与波德比平塔。当斯克热杜斯基离开切赫伦时,他遇见了海伦娜与情敌包洪。这样的情节安排是无意的吗?我认为不是。《火与剑》写的本身就是哥萨克起义的那段历史。正因为哥萨克起义,才有海伦娜与扎格沃巴逃亡,包洪加入哥萨克义军,斯克热杜斯基的战功与寻妻路。故事在此完全展开。斯克热杜斯基出访谢契的泽国见闻(迫真)、斯克热杜斯基给海伦娜的信被包洪截获,然后包洪杀害海伦娜的家人叛逃扎波罗热、扎格沃巴携海伦娜出逃......故事情节实际上十分曲折且引人入胜,战争与爱情相互交织。我就不再写了,毕竟原文再在我这里倒一手会损失不少内容(
III.人物描写:只说几个。
第一是扎格沃巴。这个人物形象十分经典,爱喝酒,有些狡猾,好开玩笑好吹牛,也有勇有谋。在波兰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地位有如《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中的施季里茨。
(而且好骂人,可与阿道克船长一拼)
第二是雅内梅公爵。小说中的爱国者与“仁君”。但是《火与剑》有些抬举他了。贵族能有几个好东西呢?我看波兰历史时,只看得出他是个大地主、农奴主(哦波兰与俄罗斯就是农奴制国家啊,那没事了),和基辅、切尔尼戈夫压迫罗斯人与哥萨克的王公们有什么区别吗(疑惑)。但是作者如此塑造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塑造一个民族英雄,激励波兰人从一月起义的失败中走出来(也许如此)
第三是赫梅利尼茨基。是屑(认真),从波兰人手里解放却又要让哥萨克套上克里木或莫斯科的枷锁。但是小说对他的描写刻画也很到位,虽然屑,但是讲义气、有能力、有野心,对待同务与将领软硬兼施,抓住斯克热杜斯基后将他放了,可见其人。
IV.最后:这部书的文学性极好,但是由于作者波兰民族主义立场,所以对哥萨克起义描写的略极端,直球称呼为暴民,也没有认清哥萨克起义与赫梅尔尼茨基卖国行为之间的不同。但是,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部书的文学性与情节极佳,也可以从中窥见17世纪的波兰与东欧历史,我认为十分堪读。
V.另:很多人看东欧文学都抱怨人名太长,其实《火与剑》好很多,因为一部分人物只有姓氏,没给父称和名(,同时看此类历史小说,最好熟悉一下历史背景与地理,同时最好是看有注释的版本,漓江出版社的那版还可以,不过一些译名比如赫梅利尼茨基、扎格沃巴的翻译略有出入(这个本身没有定则,但是赫梅利尼茨基是现在通行的翻译,所以有时候会有些麻烦)
作品名称:显克微支《火与剑》迫真赏析
正文:
I.背景:亨利克·显克微支(现在译为显克维奇),十九世纪波兰作家。要了解显克微支与《火与剑》,就必须明白当时的波兰状况。《火与剑》创作于1884年,波兰立陶宛联邦此时亡国近百年,没有波兰,而有俄属波兰会议王国;主张和平改革的波兰实证主义运动在沙皇日益严酷的同化、掠夺面前毫无用处。波兰民族生死存亡时,需要民族觉醒与爱国思想。显克微支认为,历史可以唤醒这一切,而《火与剑》,就是他救国的具体实践。小说描写了“大草原之火”时期,即赫梅利尼茨基哥萨克起义时,一位波兰军官斯克热杜斯基与海伦娜的爱情故事、冒险经历以及更为广阔的时代——波兰王军镇压扎波罗热起义。
II.情节:总体看来,小说在斯克热杜斯基与海伦娜的爱情故事上剧情架构略为老套,很像是过去流行的骑士小说中英雄救美的故事。然而它并没有在“英雄救美”这一层打住,我的一些同学确实只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火与剑》不只是英雄救美,实际上,从开篇就可以看出来小说的主要部分在什么地方
“一六四七年是个非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天上地下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征兆,预示着灾难和非常事件的降临。”
看来战争也要开始了。
对切赫伦粗暴的役吏的描写、酒馆中众人所谈的国事的描写无一不在暗示——赫梅利尼茨基很危险、哥萨克要起义——而斯克热杜斯基也见到了扎格沃巴与波德比平塔。当斯克热杜斯基离开切赫伦时,他遇见了海伦娜与情敌包洪。这样的情节安排是无意的吗?我认为不是。《火与剑》写的本身就是哥萨克起义的那段历史。正因为哥萨克起义,才有海伦娜与扎格沃巴逃亡,包洪加入哥萨克义军,斯克热杜斯基的战功与寻妻路。故事在此完全展开。斯克热杜斯基出访谢契的泽国见闻(迫真)、斯克热杜斯基给海伦娜的信被包洪截获,然后包洪杀害海伦娜的家人叛逃扎波罗热、扎格沃巴携海伦娜出逃......故事情节实际上十分曲折且引人入胜,战争与爱情相互交织。我就不再写了,毕竟原文再在我这里倒一手会损失不少内容(
III.人物描写:只说几个。
第一是扎格沃巴。这个人物形象十分经典,爱喝酒,有些狡猾,好开玩笑好吹牛,也有勇有谋。在波兰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地位有如《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中的施季里茨。
“‘嗨!眼下还不是投奔公爵的时机,我的面前是暴乱的大海,我何不一个猛子扎进海里去,游到对岸哩!’扎格沃巴心中思忖道”
第二是雅内梅公爵。小说中的爱国者与“仁君”。但是《火与剑》有些抬举他了。贵族能有几个好东西呢?我看波兰历史时,只看得出他是个大地主、农奴主(哦波兰与俄罗斯就是农奴制国家啊,那没事了),和基辅、切尔尼戈夫压迫罗斯人与哥萨克的王公们有什么区别吗(疑惑)。但是作者如此塑造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塑造一个民族英雄,激励波兰人从一月起义的失败中走出来(也许如此)
第三是赫梅利尼茨基。是屑(认真),从波兰人手里解放却又要让哥萨克套上克里木或莫斯科的枷锁。但是小说对他的描写刻画也很到位,虽然屑,但是讲义气、有能力、有野心,对待同务与将领软硬兼施,抓住斯克热杜斯基后将他放了,可见其人。
IV.最后:这部书的文学性极好,但是由于作者波兰民族主义立场,所以对哥萨克起义描写的略极端,直球称呼为暴民,也没有认清哥萨克起义与赫梅尔尼茨基卖国行为之间的不同。但是,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部书的文学性与情节极佳,也可以从中窥见17世纪的波兰与东欧历史,我认为十分堪读。
V.另:很多人看东欧文学都抱怨人名太长,其实《火与剑》好很多,因为一部分人物只有姓氏,没给父称和名(,同时看此类历史小说,最好熟悉一下历史背景与地理,同时最好是看有注释的版本,漓江出版社的那版还可以,不过一些译名比如赫梅利尼茨基、扎格沃巴的翻译略有出入(这个本身没有定则,但是赫梅利尼茨基是现在通行的翻译,所以有时候会有些麻烦)
66666666666
作者用户名:Shao_Annn
作品名称:《和平鸽》
作品正文:
作品名称:《和平鸽》
作品正文:
《和平鸽》是巴勃罗·毕加索于1952所创作的,但他创作的起源确是在12年前。
在1940年8月二战时期,法国巴黎沦陷,毕加索当年正居住于此,在那里他的邻居米什老人有个孙子,叫留辛,养了一群白色的鸽子,他每天都会用缠着白布条的杆子在楼上招引鸽子出巢、飞翔、归巢。但是有一次,他突然意识到白布条意味着投降,于是换上了红布条,象征 了他对于法西斯恶行的痛恨。毕加索在当时感叹道:“战争祸及了巴黎,也使孩子们早熟。”然而,在另一个平淡的造成,留辛照旧招引鸽子时,被德国士兵发现,他们把所有鸽子全部刺死,再把留辛扔下了楼,他们说这红布条是给敌人的信号,这可怜的孩子遍遭到了如此惨烈的对待。在米什告诉毕加索之后央求他画一只鸽子,毕加索便给他画了一只简单的鸽子。
这是绘画和平鸽主要的原因,但鸽子与毕加索的缘分并不浅。他的父亲也是一名画家,酷爱绘画鸽子,以至于毕加索从小也喜欢画鸽子,在很小的时候,他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鸽子作品,毕加索在后来说过:“我从来没有画过儿童画,即使是在童年”
这只《和平鸽》不仅是对于和平的渴望,对于米什的回应,对于战争的反抗,也是他对于自己童年的追寻。《和平鸽》主体是一只速写风格的鸽子,搭配上了各色的背景,显得活泼多彩,白色的和平鸽这正是对于留辛当时白色鸽子的印证,此后,白色的鸽子更是成为了和平的象征。多姿多彩的颜色更是表现出了和平世界的欢乐。赞美和平,歌颂和平。和平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童年,不让他们收到战争的摧残。因为战争而早熟不是良性的,更应该的是在和平社会培养,按照年龄成长而一步步的成熟,这颜色也正是儿童童年的颜色。
毕加索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在他创作的田园时期,年级已经高达71岁的他,对于世界的思考使我们所不能及的,他对于和平的追求抱有极大的热情,除了《和平鸽》之外,还有《格尔尼卡》、《战争的残杀》等,他很少用单纯的血腥或是战争场面表达和平,更多的是用抽象的艺术或是象征事物来表达。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做为一代绘画大师,与他那些值钱的艺术作品相比,毕加索贡献给人类更大的也许是他的思想,他的精神财富。
(作为美术生属于是专场发挥了)
好耶又有大佬作品看了
又能有好康的了
bbs有你更精彩
6666666666666666666
666666666666
6666666666666666
茶馆这观后感什么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