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天 <信条>在豆瓣的评分跌至7.7分
短评:就,毕生致力于全民物理通识教育事业的科普作家刘慈欣老师都写不出这样毫无感染力的故事来。(两星)
长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就这样醒到天黑(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46864/
是的,大多数人都没看懂。对于严肃的影评来说,我们不能拿看懂没看懂来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但是当所有人看的不明就里,说不出好来还都说好的时候,我认为这是片子和观众都出了问题。我想大家都知道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
信条,就是一部皇帝的新衣,扒掉一流的制作和突出的视觉奇观请问这部电影还剩下什么?被大家拍手称快的时空逆转、时间倒流的创意,在这个电影里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结构玩得溜,形式叠得多,脑洞来的清奇就是好电影?谁能告诉我这部电影讲了个什么?既然故事大家都没看懂,那么请从任何其它角度告诉我这部电影在干什么?大家究竟是被视觉奇观震撼的体无完肤,还是所谓时空逆转超越了你们的想象力?难道就没人看到诺兰在力尽所能地在一个不具备任何说服力的故事上往死了打补丁吗?在通过不断变换的场景掩盖叙事的不足吗?电影场景做得足够丰富使得内里的叙事不足却被严重消解,被忽视。那些声称好的人,我就问一下,聊个天还跑到帆船上去聊的用意是什么?下个楼聊聊也成啊,你们知道为啥坐个帆船去聊天不?为了女主把丈夫弄到海里去?就为了这个情节?是的,诺兰就是只为了表达这一点,然后搞了双帆船在水上驰骋,然后大家视线的重点全部落在了视觉呈现上,而不会再去计较它的必要性。
普通的一场戏,就能暴露创作者的勉为其难和有心无力。这样的戏在整部电影里数不胜数。诺兰的这一弊病早在《盗梦空间》里就初现端倪,但好在尽力克制,故事逻辑做到了层层递进,不失为惊艳的作品。但在《信条》里,场景完全沦为了佐料。本来洗个头洗头房就能干了,诺兰非得到夜店去,本来刺个绣坐房檐下就能干了,诺兰非得到屋顶上去。我是说,场景应当建设在故事逻辑的必要性上去,而不是哪里看起来带感去哪里,一个场景的接续是出于故事的必须才走到了这个场景里去,诺兰是出于刻意才让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了那里。骨子里是个“网大”,非得做成IMAX。包装让这部电影看起来不low而已,但很多人误以为这是高级。我为何说它是个网大,因为它往里头塞得东西太多,各种设定,各种元素,各种猎奇景观,空有其表,却没讲好任何一个点。那些猛夸这部电影好的人,电影最后的战争场面到底拍了个什么?乱到那个地步,看不明白观众来背锅?
说白了,还是那个问题,做到了场景的丰富,单个场景的好看,却无暇顾及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诺兰在那里发散脑洞忽悠人,一帮看不懂的,也不想显示自己智商低,就跟着说好牛逼。咱对自己的心灵真诚一点,没必要佯装喜欢和认可,这一点都不丢人,相反是你真实自我的开始。
看不懂的电影有很多,比如大卫芬奇,比如科恩兄弟,比如沃卓斯基姐妹等的作品,但他们起码顾及一点,整体逻辑能自洽,大方向不露馅,该给你的信息都给你,而不是刻意花里胡哨让你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诺兰则不一样,他是无能把琐碎的信息整合成一个自洽的故事闭合,只得采取技术花样,让你拎不出来有效信息去“恍然大悟”。
一些影迷,为了证明自己看得懂,没完没了的帮诺兰查漏补缺,在那里普及熵的知识点,犯不着,真的。当年看《黑客帝国》的我还是个高中生,我看懂了,因为电影有让你理解它的一切东西,并行之有效。如今我30了,我没看懂诺兰,这不是我的问题,是诺兰没把自己搞明白,你自己都搞不明白,我无法明白,那些搞明白的人,我只能说,你们真优秀,,,,
更新一下:
这部电影仿佛让理科生有了一种空前的优越感,老衲我看了那么多电影,第一次知道原来看个电影还需要储备物理知识,没学过理科还不能看电影了?这部电影是拍给理科生看的?那我要是看个《修女》是不是还得去修道院进修一下。现在看个电影的门槛这么高了吗?电影是有门槛的, 但是这个门槛仅限电影本身,我看个《白宫风云》《纸牌屋》是不是还得有白宫实习的经历?我看个《大明王朝》是不是还得到历史专业进修一下或者穿越回去在翰林院供个职啥的?电影是拍给普罗大众看的,不是给理科生看的,电影是视听艺术,不是搞科研,所以那些云理科生别给理科生抹黑了。一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是“电影”,这是最起码的,而后才是关乎题材、形式、设定以及专业性等的讨论。一部电影的打开方式是物理,我看物理通识类书不好吗?不论是历史、数学、音乐等任何涉及到专业知识的电影,打开方式都是电影,而不是专业知识。如果一部音乐题材的电影打开时在教你作曲法,你受的了?我去看音乐会视频不好吗?所以,电影的准入门槛就是叙事(故事+形式),而不是把别的学科当成准入规则,这对于行业而言是件坏事。《信条》就是一部刻意拔高门槛的所谓科幻片,你拍成了这个样子还有理了?那些认为信条拍得好的,不是因为作为电影的“信条”多么优秀,只是作为高概念堆积的它很难懂。那些声称看懂了“信条”的,怕只是费尽周折搞懂了那些高概念,而不是电影。但是话说回来,搞懂了这些高概念和看懂一部电影有什么关系?解决了概念的麻烦,这部电影的实质性内容简直令人捧腹,随便拿个故事线举例:反一得了胰腺癌,要让全世界陪葬,本来一个渣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是回到爱情发生过的最美的地方谢幕,突然深情地不行。讲真,郭敬明都写不出这么玛丽苏的故事来。穿透所谓难懂的高概念文本,故事底色苍白得令人发指。然而反一竟然已经是电影里最丰满的人物了。就这玩意儿,只能堆那么多所谓逆熵的噱头来撑门面。那些大喊牛逼的人,到处宣传解读逆熵云云,你们是逆龄了吧。
《信条》只不过是套用了一个所谓的物理学理论,然后头脑风暴的故事,犯不着你们如此背书解读。一个电影用了一个牛逼闪闪的理论就是牛逼的电影?这就好比一个物理学老师在课堂上胡搅蛮缠讲了一个物理学理论,理论再牛逼,但是你课讲得一般啊。哲学院的人也讲康德和尼采这不代表这个课就牛逼,问题是你怎么阐释这一内容的,形式的巧思不代表故事的高端。大家热衷的诺兰的创意无非如此罢了,就是同一个场景里正序和倒叙同时进行,这和你在小区里碰到一个倒行锻炼的大妈有什么区别?这就让你兴奋高潮了?只是这一情形在电影里被叙述成了一栋大楼同时复原和被炸毁,一个士兵被封闭进了水泥墙里,这和公园里那些把脖子搭在单杠上倒转的大叔有啥区别,只不过电影外观设计精彩而已,这就让你们匪夷所思,惊叹得不行了?一个设计的出现,一个形式的呈现都为服务于叙事的必须,而不是仅仅为了奇观。
还有人说光电影里一流的制作我都不至于打个一星,而这正是我为什么打一星的原因。我们普通观众低估了现代艺术家的能耐,他们有这样一个能耐,就是能用一流的技术和巧思包装出一个不怎么样的东西,能用一个看起来震撼的形式掩盖文本的不足。这样的所谓艺术作品我们当下数不胜数,这不是思想的胜利,也不是思考之于某一个社会命题的进步,只是在陈述乏善可陈的廉价小聪明。而这就把大多数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而那些不带脑子被忽悠了的,还自以为他和这些讲述者一样的深刻,殊不知只是被同化的浅薄。那些试图用纯粹的炫技和行业技术就想蒙混过关的作品,不好意思,它比那些本来就烂的电影更让我反胃。我是喜欢诺兰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我刷过很多遍,我也期待着他超越自己,大家大可不必吹嘘什么我们需要跟上诺兰的思维,那不需要挖空心思去追随。外强中干的文本、仅供形式主义者去狂欢的廉价巧思犯不着我去同行,相反那会使得我很落伍。
诺兰在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让我更加笃定了,他越来越像一个爱动脑经的迈克尔贝。如果有一天,诺兰不玩这些所谓的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时间正序里完成一个有思想见地而非思维游戏的电影来,我照样大声喝彩。很可惜,皇帝的新衣,就是新衣。这部电影如果拉成剧本,你就知道它到底多low了。你们也大可不必说什么这部电影是需要感受的,而不是理性对待这类屁话来。电影当然是用来感受的,但艺术的创作是一个理性取舍的过程。在场景的取舍,叙事的接续上,这个电影本身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当这一切都被无脑吹看成是优点的时候,我就知道,诺兰身上的新衣是脱不下来了,不过你们可以继续解读,挖空心思脑补,说不定你们还能为诺兰套上一件秋裤。
咱接着更新:
很多人怼我,怼完就跑,提了一些问题,我还想着回复,一回复,嘿,人把我拉黑了。您可真自信呢。还有人怼我说再怼我就算人家输,咱聊的是电影,又不是搞人身攻击,但是谁要攻击我,那我会攻击回去的,而且就怼人这个,我怕你没我怼得狠。但是我们还是回到电影本身。今天和一个朋友聊了聊这部电影,我试图再深入了解一下别人觉得好的点,我完全理解你们所认同的好,那怕这部电影乱七八糟,只是有那么一两个点让你们觉得牛逼,你就觉得不错,给个好的评价,那没什么。可是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赢面不应该在于某个小机灵上,一个创意的呈现,并不证明影片整体的上乘。还有很多说这部电影多牛逼的人,基本上不从电影的角度说,一直在说脑洞,说物理学,大哥,诺兰是个导演,不是物理学家,要说严谨性,科学院那些应该比他严谨八百倍。我们是在讲故事的严谨性,你跟我科普物理的严谨性的意义是什么?我拿着手机拍一个学生朗读物理公式,然后发表视频,说你看这个学生的台词多严谨。所以你们get到我的意思了吗?电影是通过视听的叙述去呈现一个哲学逻辑、故事逻辑、物理学逻辑的过程,而不是靠主人公的几句台词。然后,诺兰根据这一个点,拼凑了很多场景,以呈现这一点,这些场景,不服务人物,不服务情感,不服务故事逻辑,完全就为了呈现一个物理逻辑。这更像是一个视频教学片,在搞熵减的猜想,属于电影的东西是什么?就这一锅乱炖,你们说不出好来,我说不好,还就不行了?
的确有人喜欢在大众都说好的时候喊出不好,让人觉得我们这种人好像故意卖弄似的,讲真,犯不着。我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必要把自己搞得多与众不同,要知道不喜欢这部电影,觉得这是烂片的人一大堆,这里有的人阅片无数,有的人可能还久看的不多。说说它烂就成刻意唱反调了?扣个帽子跑路就是你们的本色?诺兰的这部电影我不欣赏,但我欣赏那些真正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而我不欣赏的就是那些三句话说不明白,不谈电影,光怼人的下作胚子。
咱接着更新吧:
《信条》的宣发海报上赤裸裸的写着刷三遍的文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初衷?不论是导演的意思还是宣发的意思,都让我极其的不爽。因为它明摆着告诉你,你第一遍别指望看懂,诺兰也有这样的自信认为大多数人看不懂,但我认为这是自负,是一种赤裸裸的居高临下的姿态,但说白了不就是让多刷几遍圈钱吗?
对于“懂不懂”我有一些话要说。什么叫懂?在《信条》的宣发里,它所指的“懂”非常单纯,就是它自信剧情你都看不懂,而不是这个故事的什么深刻内涵你无法领会,其实抛开了《信条》自以为是的复杂,这部影片的主题内容浅薄的一逼。而我认为,真正优秀的电影里的“懂”是你在能理解剧情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体会电影所关注的某个主题。《霸王别姬》的文本很简单,八年级学生都能看懂人物在干嘛,经历了什么,但是不一定能深入理解人物命运之于历史洪流的无奈,真正值得懂的影片是常看常新的,它不流俗于故作复杂的技巧,这些终究不过是个表达的形式,终究会在反复的观摩中不再成为理解的障碍。但是《信条》呢?它的自负和卖点竟然仅仅在于我们观众无能看懂它的叙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抛开它的那些奇技淫巧后你发现它的故事如此之苍白,主题如此之乏善可陈。如果有人将技巧和思维游戏看成是一种深刻,并费劲脑力仅仅是为了搞懂一个导演自以为是的头脑风暴,它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头脑风暴,可以去想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这不代表这是什么精深的思考。
《信条》这部电影的卖相是什么?需要我们如此趋之若鹜,只为了看懂它?我们大多数影迷都有重温一些经典电影的爱好,是因为它难懂吗?不是!是因为它的艺术之光和真挚感情值得我们反复咂摸,它们大多数简单的出奇,而我们能却为如此之简单的叙事痛哭流涕,为何?不是它难懂,而是它足够的人文关怀。《潜行者》难懂吗?挺难懂的,但故事叙述并不难懂,它难懂的点在于作为观众的你能否体味创作者对于生命体验的那个层次上去,而不是我故意不让你看懂,塔可夫斯基没自负和自恋到那个份上,库布里克也没居高临下在藐视观众。而今天出了一位导演届的天才,他做了一部电影,仅仅让故事文本就刁难你。你要说混乱本身是一种艺术,这我理解,很多电影如此。今敏的哪部不是呢?可是《红辣椒》就是很震撼我,《未麻的部屋》就是让人赏心悦目,因为它保证了思维之于艺术呈现的合理性,而不是思维凌驾于呈现。这是大师的手笔,这是能让你跪服的真能耐。而《信条》呢?一顿乱炖和不由分说的物理学脑洞,就要让观众认为它足够杰出,值得三刷,不好意思,它没有任何一点值得我为这样一个外强中干,毫无艺术内涵的东西花费那么多时间。
关于懂与否,再举一个例子,《大明王朝1566》很多人说看不懂,但这个看不懂是情节看不懂吗?不是,情节很简单,它的难懂的点在于对历史精神的深刻挖掘,对政治逻辑的精确陈述,这需要反复去咂摸,这考察的是观众的综合储备和人生阅历,但即便初中生也能看懂海瑞在干嘛。而《信条》呢,它似乎只是在单纯的考察你物理学知识储备如何,这似乎能保证你看懂它。诚然,用一个中国电视剧来对线一部美国电影是不恰当的,那《银翼杀手》总是很简单了,一样的道理。我们看不懂银翼杀手,不是它剧情难,多硬核,要调动多少理性的思维去透析它,不是,你只需要调动你感性的那一面就能被它震撼,而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终极表达。当年我看完《禁闭岛》我也没看懂,但我知道这部片子哪里触动了我,可是那些号称看懂了,觉得《信条》牛逼的人,请你们告诉我,它究竟哪一点让你无法自拔,是形式的酷炫还是深刻的命题?就酷炫而言,《头号玩家》也比它炫彩,就深刻而言它也完全不及。《信条》的感情演绎既不是在陈述创作者内心隐秘世界的晦涩,也不是在认真表达外在世俗情感的无奈,整个情感世界崩溃成一盘,怎么就能打动得了人,至于它是如何打动那些认为牛逼的观众的我不清楚,但是打动我,我的感情还没廉价到乃个份上。
这是唯一一部我第一次没看懂就不想再看第二遍的电影。我也不打算去搞懂它,毕竟我不是在搞学术,把诺兰脑里的小九九搞懂并不会让我提升多少,因为他还没有深刻到需要我像对待黑泽明那样去对待他。我不至于为了一个子虚乌有的物理学脑洞去折磨自己,那还不如去做一道奥数题来得有意义。
是的,我没看懂这部电影,而它也没余音绕梁到我需要搞明白,我的剧情解读就表明了我撒都没看懂,尤其是最后那场大战。一部电影,看完没能在电影里找到乐趣,我何必跑去看解读找乐趣,那没了电影的意义。我们看完一部电影愿意看所谓解读和挖掘,是因为电影本身让我们有了这样的兴致。可《信条》呢?乐趣在周边。而那些能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找到乐趣的人,不是我小看了你,你这个人非常乏味。
还有个建议,诺兰往后拍片照着剧本拍,别看曲谱了,音乐轰得我头疼。
更新:
一些人,他们连我写的文章的核心都抓不住,我也不知道以他们的阅读能力是怎么看懂诺兰的。还有一些人,跑去私信骂我,用词无所不用其极,这些人里有的人还看过不少电影,看了那么多电影的你竟然是这样的一个境界修养,且不说你对不住那些曾经让你为之触动的艺术,你连这部糟糕的《信条》你都对不住。我完全理解他们的行为,因为《信条》提供给了他们一个电影情感可以如此廉价和冰冷的范本,他们也就从这没有多少营养的作品里汲取了他们所需要的。我对这些人表示深深的同情。还有的人,怼我的点,让我惊讶至极,我说我没看懂《禁闭岛》,他就真的以为我没看懂。我是如何阐述懂不懂这个内涵的你没看懂吗?我们当年看完《盗梦空间》何以被震撼?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懂”了,不是因为没立刻梳理出来故事的逻辑线,而是你之于人生的怀疑和梦幻,甚至浪漫的那一面被唤醒了,你被它说服了。优秀的作品总是余音绕梁,让你遐想无限,所以看完《盗梦空间》后我们去看各种解析,我们并不只是在梳理剧情,如何解读答案,而是猜想人生意义的无限可能,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它给了我们一抹光,让我们迷恋和神往。我们看完《银翼杀手》那最后一个千纸鹤,看完《盗梦空间》那最后一次旋转的陀螺,让我们猜想,那是感性之于理性的伟大超脱,是不再单纯地依托于现实和逻辑的锦上添花,是创作者的神来之笔。到了这个时候,创作者本人和所有观众一样,陷入了质疑和思考,而这才是创作者最高光的时刻,因为他也沉浸其中,不知所以然,不知何处去,和我们一样,没了答案……。而今天的《信条》,它完全沦为了创作者自负的卖弄,他要凌驾于那些观众,不想和他们有任何情感的交流,他只是让你看他的头脑风暴如何了得,丝毫无所谓骨子里情感的浅薄。
那些声称看懂了《信条》的人,你们究竟只是看懂了他的故事逻辑,物理学畅想,还是在穿透了这些之后看懂了任何令人为之触动的主题?我们花费了大把的时间理清了一个东西,发现它几乎没有任何温度可言,你不觉得不值吗?
诺兰在电影里置入任何设定都是可以的,这是做电影和看电影的常识,那怕他置入了一个子虚乌有的物理学猜想,都完全可行,他可以这么做,可是他把它仅仅做成了一套快餐,即便是他绞尽脑汁想出来了,他自己却没有认真对待,他把创意误解为深度。用了一系列的场景将这个设定搭建了起来,做成了创意大厦,只是这个大厦里,没人……(一星)
各位有何感想?
短评:就,毕生致力于全民物理通识教育事业的科普作家刘慈欣老师都写不出这样毫无感染力的故事来。(两星)
长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就这样醒到天黑(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46864/
是的,大多数人都没看懂。对于严肃的影评来说,我们不能拿看懂没看懂来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但是当所有人看的不明就里,说不出好来还都说好的时候,我认为这是片子和观众都出了问题。我想大家都知道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
信条,就是一部皇帝的新衣,扒掉一流的制作和突出的视觉奇观请问这部电影还剩下什么?被大家拍手称快的时空逆转、时间倒流的创意,在这个电影里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结构玩得溜,形式叠得多,脑洞来的清奇就是好电影?谁能告诉我这部电影讲了个什么?既然故事大家都没看懂,那么请从任何其它角度告诉我这部电影在干什么?大家究竟是被视觉奇观震撼的体无完肤,还是所谓时空逆转超越了你们的想象力?难道就没人看到诺兰在力尽所能地在一个不具备任何说服力的故事上往死了打补丁吗?在通过不断变换的场景掩盖叙事的不足吗?电影场景做得足够丰富使得内里的叙事不足却被严重消解,被忽视。那些声称好的人,我就问一下,聊个天还跑到帆船上去聊的用意是什么?下个楼聊聊也成啊,你们知道为啥坐个帆船去聊天不?为了女主把丈夫弄到海里去?就为了这个情节?是的,诺兰就是只为了表达这一点,然后搞了双帆船在水上驰骋,然后大家视线的重点全部落在了视觉呈现上,而不会再去计较它的必要性。
普通的一场戏,就能暴露创作者的勉为其难和有心无力。这样的戏在整部电影里数不胜数。诺兰的这一弊病早在《盗梦空间》里就初现端倪,但好在尽力克制,故事逻辑做到了层层递进,不失为惊艳的作品。但在《信条》里,场景完全沦为了佐料。本来洗个头洗头房就能干了,诺兰非得到夜店去,本来刺个绣坐房檐下就能干了,诺兰非得到屋顶上去。我是说,场景应当建设在故事逻辑的必要性上去,而不是哪里看起来带感去哪里,一个场景的接续是出于故事的必须才走到了这个场景里去,诺兰是出于刻意才让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了那里。骨子里是个“网大”,非得做成IMAX。包装让这部电影看起来不low而已,但很多人误以为这是高级。我为何说它是个网大,因为它往里头塞得东西太多,各种设定,各种元素,各种猎奇景观,空有其表,却没讲好任何一个点。那些猛夸这部电影好的人,电影最后的战争场面到底拍了个什么?乱到那个地步,看不明白观众来背锅?
说白了,还是那个问题,做到了场景的丰富,单个场景的好看,却无暇顾及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诺兰在那里发散脑洞忽悠人,一帮看不懂的,也不想显示自己智商低,就跟着说好牛逼。咱对自己的心灵真诚一点,没必要佯装喜欢和认可,这一点都不丢人,相反是你真实自我的开始。
看不懂的电影有很多,比如大卫芬奇,比如科恩兄弟,比如沃卓斯基姐妹等的作品,但他们起码顾及一点,整体逻辑能自洽,大方向不露馅,该给你的信息都给你,而不是刻意花里胡哨让你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诺兰则不一样,他是无能把琐碎的信息整合成一个自洽的故事闭合,只得采取技术花样,让你拎不出来有效信息去“恍然大悟”。
一些影迷,为了证明自己看得懂,没完没了的帮诺兰查漏补缺,在那里普及熵的知识点,犯不着,真的。当年看《黑客帝国》的我还是个高中生,我看懂了,因为电影有让你理解它的一切东西,并行之有效。如今我30了,我没看懂诺兰,这不是我的问题,是诺兰没把自己搞明白,你自己都搞不明白,我无法明白,那些搞明白的人,我只能说,你们真优秀,,,,
更新一下:
这部电影仿佛让理科生有了一种空前的优越感,老衲我看了那么多电影,第一次知道原来看个电影还需要储备物理知识,没学过理科还不能看电影了?这部电影是拍给理科生看的?那我要是看个《修女》是不是还得去修道院进修一下。现在看个电影的门槛这么高了吗?电影是有门槛的, 但是这个门槛仅限电影本身,我看个《白宫风云》《纸牌屋》是不是还得有白宫实习的经历?我看个《大明王朝》是不是还得到历史专业进修一下或者穿越回去在翰林院供个职啥的?电影是拍给普罗大众看的,不是给理科生看的,电影是视听艺术,不是搞科研,所以那些云理科生别给理科生抹黑了。一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是“电影”,这是最起码的,而后才是关乎题材、形式、设定以及专业性等的讨论。一部电影的打开方式是物理,我看物理通识类书不好吗?不论是历史、数学、音乐等任何涉及到专业知识的电影,打开方式都是电影,而不是专业知识。如果一部音乐题材的电影打开时在教你作曲法,你受的了?我去看音乐会视频不好吗?所以,电影的准入门槛就是叙事(故事+形式),而不是把别的学科当成准入规则,这对于行业而言是件坏事。《信条》就是一部刻意拔高门槛的所谓科幻片,你拍成了这个样子还有理了?那些认为信条拍得好的,不是因为作为电影的“信条”多么优秀,只是作为高概念堆积的它很难懂。那些声称看懂了“信条”的,怕只是费尽周折搞懂了那些高概念,而不是电影。但是话说回来,搞懂了这些高概念和看懂一部电影有什么关系?解决了概念的麻烦,这部电影的实质性内容简直令人捧腹,随便拿个故事线举例:反一得了胰腺癌,要让全世界陪葬,本来一个渣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是回到爱情发生过的最美的地方谢幕,突然深情地不行。讲真,郭敬明都写不出这么玛丽苏的故事来。穿透所谓难懂的高概念文本,故事底色苍白得令人发指。然而反一竟然已经是电影里最丰满的人物了。就这玩意儿,只能堆那么多所谓逆熵的噱头来撑门面。那些大喊牛逼的人,到处宣传解读逆熵云云,你们是逆龄了吧。
《信条》只不过是套用了一个所谓的物理学理论,然后头脑风暴的故事,犯不着你们如此背书解读。一个电影用了一个牛逼闪闪的理论就是牛逼的电影?这就好比一个物理学老师在课堂上胡搅蛮缠讲了一个物理学理论,理论再牛逼,但是你课讲得一般啊。哲学院的人也讲康德和尼采这不代表这个课就牛逼,问题是你怎么阐释这一内容的,形式的巧思不代表故事的高端。大家热衷的诺兰的创意无非如此罢了,就是同一个场景里正序和倒叙同时进行,这和你在小区里碰到一个倒行锻炼的大妈有什么区别?这就让你兴奋高潮了?只是这一情形在电影里被叙述成了一栋大楼同时复原和被炸毁,一个士兵被封闭进了水泥墙里,这和公园里那些把脖子搭在单杠上倒转的大叔有啥区别,只不过电影外观设计精彩而已,这就让你们匪夷所思,惊叹得不行了?一个设计的出现,一个形式的呈现都为服务于叙事的必须,而不是仅仅为了奇观。
还有人说光电影里一流的制作我都不至于打个一星,而这正是我为什么打一星的原因。我们普通观众低估了现代艺术家的能耐,他们有这样一个能耐,就是能用一流的技术和巧思包装出一个不怎么样的东西,能用一个看起来震撼的形式掩盖文本的不足。这样的所谓艺术作品我们当下数不胜数,这不是思想的胜利,也不是思考之于某一个社会命题的进步,只是在陈述乏善可陈的廉价小聪明。而这就把大多数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而那些不带脑子被忽悠了的,还自以为他和这些讲述者一样的深刻,殊不知只是被同化的浅薄。那些试图用纯粹的炫技和行业技术就想蒙混过关的作品,不好意思,它比那些本来就烂的电影更让我反胃。我是喜欢诺兰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我刷过很多遍,我也期待着他超越自己,大家大可不必吹嘘什么我们需要跟上诺兰的思维,那不需要挖空心思去追随。外强中干的文本、仅供形式主义者去狂欢的廉价巧思犯不着我去同行,相反那会使得我很落伍。
诺兰在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让我更加笃定了,他越来越像一个爱动脑经的迈克尔贝。如果有一天,诺兰不玩这些所谓的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时间正序里完成一个有思想见地而非思维游戏的电影来,我照样大声喝彩。很可惜,皇帝的新衣,就是新衣。这部电影如果拉成剧本,你就知道它到底多low了。你们也大可不必说什么这部电影是需要感受的,而不是理性对待这类屁话来。电影当然是用来感受的,但艺术的创作是一个理性取舍的过程。在场景的取舍,叙事的接续上,这个电影本身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当这一切都被无脑吹看成是优点的时候,我就知道,诺兰身上的新衣是脱不下来了,不过你们可以继续解读,挖空心思脑补,说不定你们还能为诺兰套上一件秋裤。
咱接着更新:
很多人怼我,怼完就跑,提了一些问题,我还想着回复,一回复,嘿,人把我拉黑了。您可真自信呢。还有人怼我说再怼我就算人家输,咱聊的是电影,又不是搞人身攻击,但是谁要攻击我,那我会攻击回去的,而且就怼人这个,我怕你没我怼得狠。但是我们还是回到电影本身。今天和一个朋友聊了聊这部电影,我试图再深入了解一下别人觉得好的点,我完全理解你们所认同的好,那怕这部电影乱七八糟,只是有那么一两个点让你们觉得牛逼,你就觉得不错,给个好的评价,那没什么。可是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赢面不应该在于某个小机灵上,一个创意的呈现,并不证明影片整体的上乘。还有很多说这部电影多牛逼的人,基本上不从电影的角度说,一直在说脑洞,说物理学,大哥,诺兰是个导演,不是物理学家,要说严谨性,科学院那些应该比他严谨八百倍。我们是在讲故事的严谨性,你跟我科普物理的严谨性的意义是什么?我拿着手机拍一个学生朗读物理公式,然后发表视频,说你看这个学生的台词多严谨。所以你们get到我的意思了吗?电影是通过视听的叙述去呈现一个哲学逻辑、故事逻辑、物理学逻辑的过程,而不是靠主人公的几句台词。然后,诺兰根据这一个点,拼凑了很多场景,以呈现这一点,这些场景,不服务人物,不服务情感,不服务故事逻辑,完全就为了呈现一个物理逻辑。这更像是一个视频教学片,在搞熵减的猜想,属于电影的东西是什么?就这一锅乱炖,你们说不出好来,我说不好,还就不行了?
的确有人喜欢在大众都说好的时候喊出不好,让人觉得我们这种人好像故意卖弄似的,讲真,犯不着。我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必要把自己搞得多与众不同,要知道不喜欢这部电影,觉得这是烂片的人一大堆,这里有的人阅片无数,有的人可能还久看的不多。说说它烂就成刻意唱反调了?扣个帽子跑路就是你们的本色?诺兰的这部电影我不欣赏,但我欣赏那些真正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而我不欣赏的就是那些三句话说不明白,不谈电影,光怼人的下作胚子。
咱接着更新吧:
《信条》的宣发海报上赤裸裸的写着刷三遍的文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初衷?不论是导演的意思还是宣发的意思,都让我极其的不爽。因为它明摆着告诉你,你第一遍别指望看懂,诺兰也有这样的自信认为大多数人看不懂,但我认为这是自负,是一种赤裸裸的居高临下的姿态,但说白了不就是让多刷几遍圈钱吗?
对于“懂不懂”我有一些话要说。什么叫懂?在《信条》的宣发里,它所指的“懂”非常单纯,就是它自信剧情你都看不懂,而不是这个故事的什么深刻内涵你无法领会,其实抛开了《信条》自以为是的复杂,这部影片的主题内容浅薄的一逼。而我认为,真正优秀的电影里的“懂”是你在能理解剧情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体会电影所关注的某个主题。《霸王别姬》的文本很简单,八年级学生都能看懂人物在干嘛,经历了什么,但是不一定能深入理解人物命运之于历史洪流的无奈,真正值得懂的影片是常看常新的,它不流俗于故作复杂的技巧,这些终究不过是个表达的形式,终究会在反复的观摩中不再成为理解的障碍。但是《信条》呢?它的自负和卖点竟然仅仅在于我们观众无能看懂它的叙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抛开它的那些奇技淫巧后你发现它的故事如此之苍白,主题如此之乏善可陈。如果有人将技巧和思维游戏看成是一种深刻,并费劲脑力仅仅是为了搞懂一个导演自以为是的头脑风暴,它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头脑风暴,可以去想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这不代表这是什么精深的思考。
《信条》这部电影的卖相是什么?需要我们如此趋之若鹜,只为了看懂它?我们大多数影迷都有重温一些经典电影的爱好,是因为它难懂吗?不是!是因为它的艺术之光和真挚感情值得我们反复咂摸,它们大多数简单的出奇,而我们能却为如此之简单的叙事痛哭流涕,为何?不是它难懂,而是它足够的人文关怀。《潜行者》难懂吗?挺难懂的,但故事叙述并不难懂,它难懂的点在于作为观众的你能否体味创作者对于生命体验的那个层次上去,而不是我故意不让你看懂,塔可夫斯基没自负和自恋到那个份上,库布里克也没居高临下在藐视观众。而今天出了一位导演届的天才,他做了一部电影,仅仅让故事文本就刁难你。你要说混乱本身是一种艺术,这我理解,很多电影如此。今敏的哪部不是呢?可是《红辣椒》就是很震撼我,《未麻的部屋》就是让人赏心悦目,因为它保证了思维之于艺术呈现的合理性,而不是思维凌驾于呈现。这是大师的手笔,这是能让你跪服的真能耐。而《信条》呢?一顿乱炖和不由分说的物理学脑洞,就要让观众认为它足够杰出,值得三刷,不好意思,它没有任何一点值得我为这样一个外强中干,毫无艺术内涵的东西花费那么多时间。
关于懂与否,再举一个例子,《大明王朝1566》很多人说看不懂,但这个看不懂是情节看不懂吗?不是,情节很简单,它的难懂的点在于对历史精神的深刻挖掘,对政治逻辑的精确陈述,这需要反复去咂摸,这考察的是观众的综合储备和人生阅历,但即便初中生也能看懂海瑞在干嘛。而《信条》呢,它似乎只是在单纯的考察你物理学知识储备如何,这似乎能保证你看懂它。诚然,用一个中国电视剧来对线一部美国电影是不恰当的,那《银翼杀手》总是很简单了,一样的道理。我们看不懂银翼杀手,不是它剧情难,多硬核,要调动多少理性的思维去透析它,不是,你只需要调动你感性的那一面就能被它震撼,而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终极表达。当年我看完《禁闭岛》我也没看懂,但我知道这部片子哪里触动了我,可是那些号称看懂了,觉得《信条》牛逼的人,请你们告诉我,它究竟哪一点让你无法自拔,是形式的酷炫还是深刻的命题?就酷炫而言,《头号玩家》也比它炫彩,就深刻而言它也完全不及。《信条》的感情演绎既不是在陈述创作者内心隐秘世界的晦涩,也不是在认真表达外在世俗情感的无奈,整个情感世界崩溃成一盘,怎么就能打动得了人,至于它是如何打动那些认为牛逼的观众的我不清楚,但是打动我,我的感情还没廉价到乃个份上。
这是唯一一部我第一次没看懂就不想再看第二遍的电影。我也不打算去搞懂它,毕竟我不是在搞学术,把诺兰脑里的小九九搞懂并不会让我提升多少,因为他还没有深刻到需要我像对待黑泽明那样去对待他。我不至于为了一个子虚乌有的物理学脑洞去折磨自己,那还不如去做一道奥数题来得有意义。
是的,我没看懂这部电影,而它也没余音绕梁到我需要搞明白,我的剧情解读就表明了我撒都没看懂,尤其是最后那场大战。一部电影,看完没能在电影里找到乐趣,我何必跑去看解读找乐趣,那没了电影的意义。我们看完一部电影愿意看所谓解读和挖掘,是因为电影本身让我们有了这样的兴致。可《信条》呢?乐趣在周边。而那些能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找到乐趣的人,不是我小看了你,你这个人非常乏味。
还有个建议,诺兰往后拍片照着剧本拍,别看曲谱了,音乐轰得我头疼。
更新:
一些人,他们连我写的文章的核心都抓不住,我也不知道以他们的阅读能力是怎么看懂诺兰的。还有一些人,跑去私信骂我,用词无所不用其极,这些人里有的人还看过不少电影,看了那么多电影的你竟然是这样的一个境界修养,且不说你对不住那些曾经让你为之触动的艺术,你连这部糟糕的《信条》你都对不住。我完全理解他们的行为,因为《信条》提供给了他们一个电影情感可以如此廉价和冰冷的范本,他们也就从这没有多少营养的作品里汲取了他们所需要的。我对这些人表示深深的同情。还有的人,怼我的点,让我惊讶至极,我说我没看懂《禁闭岛》,他就真的以为我没看懂。我是如何阐述懂不懂这个内涵的你没看懂吗?我们当年看完《盗梦空间》何以被震撼?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懂”了,不是因为没立刻梳理出来故事的逻辑线,而是你之于人生的怀疑和梦幻,甚至浪漫的那一面被唤醒了,你被它说服了。优秀的作品总是余音绕梁,让你遐想无限,所以看完《盗梦空间》后我们去看各种解析,我们并不只是在梳理剧情,如何解读答案,而是猜想人生意义的无限可能,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它给了我们一抹光,让我们迷恋和神往。我们看完《银翼杀手》那最后一个千纸鹤,看完《盗梦空间》那最后一次旋转的陀螺,让我们猜想,那是感性之于理性的伟大超脱,是不再单纯地依托于现实和逻辑的锦上添花,是创作者的神来之笔。到了这个时候,创作者本人和所有观众一样,陷入了质疑和思考,而这才是创作者最高光的时刻,因为他也沉浸其中,不知所以然,不知何处去,和我们一样,没了答案……。而今天的《信条》,它完全沦为了创作者自负的卖弄,他要凌驾于那些观众,不想和他们有任何情感的交流,他只是让你看他的头脑风暴如何了得,丝毫无所谓骨子里情感的浅薄。
那些声称看懂了《信条》的人,你们究竟只是看懂了他的故事逻辑,物理学畅想,还是在穿透了这些之后看懂了任何令人为之触动的主题?我们花费了大把的时间理清了一个东西,发现它几乎没有任何温度可言,你不觉得不值吗?
诺兰在电影里置入任何设定都是可以的,这是做电影和看电影的常识,那怕他置入了一个子虚乌有的物理学猜想,都完全可行,他可以这么做,可是他把它仅仅做成了一套快餐,即便是他绞尽脑汁想出来了,他自己却没有认真对待,他把创意误解为深度。用了一系列的场景将这个设定搭建了起来,做成了创意大厦,只是这个大厦里,没人……(一星)
各位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