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C_LinglinRainy 于 2021-1-16 19:32 编辑 
 
 

正文
      

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参与抢救的英雄致敬

嘉宾席
 第一次参与创作周创活动,内心有点小激动呢!(咳咳,让我们开始吧,温馨提示:建议配上bgm,以便于理解文章)https://music.163.com/#/song?id=36990266
第一次参与创作周创活动,内心有点小激动呢!(咳咳,让我们开始吧,温馨提示:建议配上bgm,以便于理解文章)https://music.163.com/#/song?id=36990266

正文
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子吃力地上楼梯,呼呼地喘着气,时不时用手揩去头上豆大的汗珠,疲惫充斥着全身,眼中却充满了期盼。一步,两步,三步,终于他爬上这幢废弃大厦的楼顶,迫不及待地从贴近胸口的口袋掏出一张已经褪色的照片,陷入了沉思。 时间回到1986年,当时他还是一个无知的小孩,一天,街上传来了一阵阵急促的警笛声,把小孩吵醒了,他趴在窗边见到大人们急忙地收拾东西,警察们忙乱地指挥交通,军车驰骋在马路上,运送一车又一车的士兵,一辆又一辆的巴士把人们运出家乡…… “滋滋滋”一阵只有他自己听见的噪声打断他的沉思。他猛然抽自己,恨自己想不起“家”的具体方位,从背包里抽出一张微微泛黄的病历,赫然写着“心因性失忆”末尾处批注时间为2006年4月26日。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把病历卷成一团,丢向远方。无奈,只得借助大厦的高度,仔细搜寻“家”的位置,远方的烟囱,四周的屋顶,失落城市边缘的草原…… 突然,一束反射的光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是一处波光粼粼的湖。他猛然想起了什么,急忙从楼顶下到地面上,生怕忘记了什么。当他到达湖畔时,已经气喘吁吁,但他没有停止搜寻。当他看见湖畔附近的一座游乐场,游乐场破旧不堪的招牌上写着“Добро пожаловать на игровую площадку припять”,游乐场内则是锈迹斑斑的摩天轮,藤蔓横生的过山车,说明已经多年来未有过儿童的欢声笑语。他猛然想起了儿时曾在这里游玩过,于是他便左顾右盼,急躁地寻找什么东西。终于,他在一座花坛边停住了,用手刨开一个插上小旗的小土包,从里面拿出了一个小铁盒,并从盒中取出了一本封面上写着“мирный атом”的笔记本,他迅速地翻页,发出“刷刷”的声音,寻找着家的位置,终于他从笔记本中找到了家的位置,并拿出了那张已褪色的照片,仿佛已经到达了“家”,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 他顺着路标,走出了失落的城市,到了辽阔的草原上,踏着轻快的脚步,向“家”的方向飞奔,沿途废弃的房屋渐渐愈来愈多,他加快了脚步……最终,他到达了他的目的地——“家”,一座已经没有屋顶的房屋。他跪在地上,用颤抖的手拿出了那张已褪色的照片,一切真相大白了。 原来,他就是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的一名幸存者。他的父亲是一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名技术工程师(从那本封面为мирный атом(和平原子)的笔记本可以看出,后来在核事故爆发后,自愿留守在核电站,后罹患辐射病离世。而他的母亲也因核辐射,罹患癌症离世,而主人公本人也因此心情悲伤而患上了心因性失忆,想不起儿时在切尔诺贝利的激励,后来他被亲戚收养。在二十四岁时他踏上了寻“家”的道路——重回切尔诺贝利,在通过大脑中残存的记忆和那一张已褪色的照片最终找到了儿时的故乡。
 创作思路
创作思路
这一篇作品的标题为褪色,是因为喜欢教主Alan Walker的作品《Faded》而命名的Faded是英语中Fade的过去式,意思是已褪色的《Faded》的创作背景正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表达了那些因核事故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们内心下面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相关数据数字
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参与抢救的英雄致敬
愿世上不再有这些人祸发生(鄙人水平有限,还望各位大佬能够为鄙人拙作提出意见)

嘉宾席@洞穴夜莺 @MPC_淦 @china、阿瑞
题图
 
第一次参与创作周创活动,内心有点小激动呢!
(咳咳,让我们开始吧,温馨提示:建议配上bgm,以便于理解文章)
正文
    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子吃力地上楼梯,呼呼地喘着气,时不时用手揩去头上豆大的汗珠,疲惫充斥着全身,眼中却充满了期盼。一步,两步,三步,终于他爬上这幢废弃大厦的楼顶,迫不及待地从贴近胸口的口袋掏出一张已经褪色的照片,陷入了沉思。
    时间回到1986年,当时他还是一个无知的小孩,一天,街上传来了一阵阵急促的警笛声,把小孩吵醒了,他趴在窗边见到大人们急忙地收拾东西,警察们忙乱地指挥交通,军车驰骋在马路上,运送一车又一车的士兵,一辆又一辆的巴士把人们运出家乡……
    “滋滋滋”一阵只有他自己听见的噪声打断他的沉思。他猛然抽自己,恨自己想不起“家”的具体方位,从背包里抽出一张微微泛黄的病历,赫然写着“心因性失忆”末尾处批注时间为2006年4月26日。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把病历卷成一团,丢向远方。无奈,只得借助大厦的高度,仔细搜寻“家”的位置,远方的烟囱,四周的屋顶,失落城市边缘的草原……
    突然,一束反射的光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是一处波光粼粼的湖。他猛然想起了什么,急忙从楼顶下到地面上,生怕忘记了什么。当他到达湖畔时,已经气喘吁吁,但他没有停止搜寻。当他看见湖畔附近的一座游乐场,游乐场破旧不堪的招牌上写着“Добро пожаловать на игровую площадку припять”,游乐场内则是锈迹斑斑的摩天轮,藤蔓横生的过山车,说明已经多年来未有过儿童的欢声笑语。他猛然想起了儿时曾在这里游玩过,于是他便左顾右盼,急躁地寻找什么东西。终于,他在一座花坛边停住了,用手刨开一个插上小旗的小土包,从里面拿出了一个小铁盒,并从盒中取出了一本封面上写着“мирный атом”的笔记本,他迅速地翻页,发出“刷刷”的声音,寻找着家的位置,终于他从笔记本中找到了家的位置,并拿出了那张已褪色的照片,仿佛已经到达了“家”,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
    他顺着路标,走出了失落的城市,到了辽阔的草原上,踏着轻快的脚步,向“家”的方向飞奔,沿途废弃的房屋渐渐愈来愈多,他加快了脚步……最终,他到达了他的目的地——“家”,一座已经没有屋顶的房屋。他跪在地上,用颤抖的手拿出了那张已褪色的照片,一切真相大白了。
创作思路
这一篇作品的标题为褪色,是因为喜欢教主Alan Walker的作品《Faded》而命名的
Faded是英语中Fade的过去式,意思是已褪色的
《Faded》的创作背景正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表达了那些因核事故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们内心
下面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相关数据数字
800年: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方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
9.3万人: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
27万人: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34万人: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
50万:参与抢救切尔诺贝利的英雄们有五十万;
20亿人: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
——搜狗百科
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参与抢救的英雄致敬
愿世上不再有这些人祸发生
(鄙人水平有限,还望各位大佬能够为鄙人拙作提出意见)
嘉宾席
@洞穴夜莺 @MPC_淦   @china、阿瑞
2021.12 数据,可能有更多内容
题图
正文
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子吃力地上楼梯,呼呼地喘着气,时不时用手揩去头上豆大的汗珠,疲惫充斥着全身,眼中却充满了期盼。一步,两步,三步,终于他爬上这幢废弃大厦的楼顶,迫不及待地从贴近胸口的口袋掏出一张已经褪色的照片,陷入了沉思。 时间回到1986年,当时他还是一个无知的小孩,一天,街上传来了一阵阵急促的警笛声,把小孩吵醒了,他趴在窗边见到大人们急忙地收拾东西,警察们忙乱地指挥交通,军车驰骋在马路上,运送一车又一车的士兵,一辆又一辆的巴士把人们运出家乡…… “滋滋滋”一阵只有他自己听见的噪声打断他的沉思。他猛然抽自己,恨自己想不起“家”的具体方位,从背包里抽出一张微微泛黄的病历,赫然写着“心因性失忆”末尾处批注时间为2006年4月26日。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把病历卷成一团,丢向远方。无奈,只得借助大厦的高度,仔细搜寻“家”的位置,远方的烟囱,四周的屋顶,失落城市边缘的草原…… 突然,一束反射的光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是一处波光粼粼的湖。他猛然想起了什么,急忙从楼顶下到地面上,生怕忘记了什么。当他到达湖畔时,已经气喘吁吁,但他没有停止搜寻。当他看见湖畔附近的一座游乐场,游乐场破旧不堪的招牌上写着“Добро пожаловать на игровую площадку припять”,游乐场内则是锈迹斑斑的摩天轮,藤蔓横生的过山车,说明已经多年来未有过儿童的欢声笑语。他猛然想起了儿时曾在这里游玩过,于是他便左顾右盼,急躁地寻找什么东西。终于,他在一座花坛边停住了,用手刨开一个插上小旗的小土包,从里面拿出了一个小铁盒,并从盒中取出了一本封面上写着“мирный атом”的笔记本,他迅速地翻页,发出“刷刷”的声音,寻找着家的位置,终于他从笔记本中找到了家的位置,并拿出了那张已褪色的照片,仿佛已经到达了“家”,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 他顺着路标,走出了失落的城市,到了辽阔的草原上,踏着轻快的脚步,向“家”的方向飞奔,沿途废弃的房屋渐渐愈来愈多,他加快了脚步……最终,他到达了他的目的地——“家”,一座已经没有屋顶的房屋。他跪在地上,用颤抖的手拿出了那张已褪色的照片,一切真相大白了。 原来,他就是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的一名幸存者。他的父亲是一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名技术工程师(从那本封面为мирный атом(和平原子)的笔记本可以看出,后来在核事故爆发后,自愿留守在核电站,后罹患辐射病离世。而他的母亲也因核辐射,罹患癌症离世,而主人公本人也因此心情悲伤而患上了心因性失忆,想不起儿时在切尔诺贝利的激励,后来他被亲戚收养。在二十四岁时他踏上了寻“家”的道路——重回切尔诺贝利,在通过大脑中残存的记忆和那一张已褪色的照片最终找到了儿时的故乡。
这一篇作品的标题为褪色,是因为喜欢教主Alan Walker的作品《Faded》而命名的Faded是英语中Fade的过去式,意思是已褪色的《Faded》的创作背景正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表达了那些因核事故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们内心下面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相关数据数字
800年: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方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
9.3万人: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
27万人: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34万人: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
50万:参与抢救切尔诺贝利的英雄们有五十万;
20亿人: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
——搜狗百科
9.3万人: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
27万人: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34万人: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
50万:参与抢救切尔诺贝利的英雄们有五十万;
20亿人: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
——搜狗百科
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参与抢救的英雄致敬
愿世上不再有这些人祸发生(鄙人水平有限,还望各位大佬能够为鄙人拙作提出意见)
嘉宾席@洞穴夜莺 @MPC_淦 @china、阿瑞
fade 翻译成褪色感觉没什么美感,个人认为凋零更好一点
 本帖最后由 TR丶小咸. 于 2021-1-17 22:55 编辑 
捉虫,“经历”
———————————————————————————————————————————————————————————
看完了,唉,怎么说呢,读完后我没有丝毫感觉,包括同情,怜悯,生不起来,反而陷入一种尴尬。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字体配这个字号感觉很小,看的有些吃力。可能也影响了观感。
前三段还不错,“失落城市边缘的草原”我几乎都要进入情境了,结果第四段“下到地面上”只此一个动作,就破坏了这种代入感。哪怕是“急忙跑下楼”都比这样的表述要好些吧。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太啰嗦,太重复,“猛然地想起了……猛然地想起了”“终于……终于”“渐渐愈来愈多”“后来……后”“而他的母亲……而主人公”以及翻书那一段,“找到了家的位置,并拿出”,真的,过于繁琐并直白了,很破坏意境甚至情境。
故事本身就很短,这些连接的地方更要好好处理,不然会给读者感觉到一种观感疲劳的感受。
要记住,你所做的是讲述一件故事,而不是描述一个案件。
立意值得肯定,文笔还需磨砺,多写多练多学。
加油!
想不起儿时在切尔诺贝利的激励
捉虫,“经历”
———————————————————————————————————————————————————————————
看完了,唉,怎么说呢,读完后我没有丝毫感觉,包括同情,怜悯,生不起来,反而陷入一种尴尬。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字体配这个字号感觉很小,看的有些吃力。可能也影响了观感。
前三段还不错,“失落城市边缘的草原”我几乎都要进入情境了,结果第四段“下到地面上”只此一个动作,就破坏了这种代入感。哪怕是“急忙跑下楼”都比这样的表述要好些吧。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太啰嗦,太重复,“猛然地想起了……猛然地想起了”“终于……终于”“渐渐愈来愈多”“后来……后”“而他的母亲……而主人公”以及翻书那一段,“找到了家的位置,并拿出”,真的,过于繁琐并直白了,很破坏意境甚至情境。
故事本身就很短,这些连接的地方更要好好处理,不然会给读者感觉到一种观感疲劳的感受。
要记住,你所做的是讲述一件故事,而不是描述一个案件。
立意值得肯定,文笔还需磨砺,多写多练多学。
加油!
太短了,故事根本来不及展开,氛围也处理得不是很好。
继续努力吧
继续努力吧
有些《半张纸》的风格 同样小切口进入叙事,节奏明快,进展清晰
扯到褪色也是牛批,强行关联